泰国财长对外宣布了 10月7日,泰国财长对外放话,说今年第四季度打算推出更多刺激经济的措施。说白了,就是政府要加大力度给市场“喂钱”,让大家敢花钱、企业敢投资。 内阁当天就定了个“共同支付”计划,44亿泰铢,就是一亿三千六百万美元,政府直接补钱,买些特定的食品消费品,最多补六成,这一下就是要把消费拉起来,现在太疲软了。 今年泰国经济确实有点难,外面美国关税挡着,家里债务又重,消费能力上不来,增长预测从三点二掉到二点八,第四季度大家只看到零点三,财政部长Ekniti自己倒觉得,这一针下去,GDP冲到一以上没问题,他现在每周都说要有新政策,看来是真急了,局面必须得变,组合拳也不是乱来。 咱先掰扯掰扯这个“共同支付”计划,听着是政府撒钱给老百姓买东西,最多补六成,听着挺实在的——比如你买袋泰国香米,本来要100泰铢,政府直接替你掏60,自己只花40,换谁不得多买两袋?可细想就有问题了,“特定的食品消费品”到底是啥?是家家户户都得用的大米、食用油,还是说里头掺了些小众货?要是清单里尽是些平时少有人买的东西,那这补贴不就成了“看着热闹,用着鸡肋”? 再说说曼谷街头的小商贩,我去年去清迈旅游时,认识个卖芒果糯米饭的阿婆,她那小摊一天能卖个二三十份,赚的钱刚够养活家里的小孙子。这次补贴要是能覆盖她卖的糯米和芒果,那她的生意说不定能好起来,每天多卖个十份八份,就能给孙子多买本童话书。可要是补贴只给那些连锁超市,小摊贩沾不上边,那这“拉消费”就只拉了一半——大企业吃饱了,小老百姓的钱包还是没鼓起来,消费疲软的根儿还是没拔掉。 还有美国关税这事儿,泰国靠啥赚钱?不就是橡胶、大米、榴莲这些农产品,还有旅游业嘛。现在美国那边加关税,泰国的橡胶想卖到美国去,成本一下就高了不少,美国的进口商不爱买了,泰国的橡胶园主就只能降价卖,赚的钱少了,家里开销都得省着来,哪还有心思去买新衣服、新家电?旅游业这两年刚缓过点劲,可本土消费上不去,光靠游客也撑不起整个经济——总不能指望每个来普吉岛的游客,都去曼谷的超市买十斤大米带回国吧? 更头疼的是家里的债务问题,泰国政府的债务率早就不低了,现在又掏出44亿泰铢搞补贴,等于是“借新钱补旧窟窿”。财长说这一针能让GDP冲到1以上,可这1以上的增长,是靠政府撒钱堆出来的,还是靠企业真的敢投资、老百姓真的敢花钱撑起来的?要是补贴一停,大家又缩回手不敢消费了,那这增长不就成了“昙花一现”?到时候债务还在那儿躺着,经济又掉回去,那麻烦可就更大了。 财长每周都喊着要出新政,这份急劲儿能理解,毕竟第四季度0.3的增长预测,搁谁身上都坐不住。可政策不是越多越好,关键是能不能戳中痛点。比如能不能给那些受关税影响的橡胶园主发点补贴,帮他们扛过难关?能不能简化小商贩的申请流程,让他们不用跑断腿就能拿到补贴?要是新政只停留在“喊口号”,或者手续复杂到普通人望而却步,那再密集的“组合拳”,也打不疼经济疲软这个“对手”。 其实泰国经济的问题,不是“喂一次钱”就能解决的。就像一个人感冒了,光靠喝糖水缓解不了咳嗽,还得找到感冒的原因,要么是着凉了,要么是病毒感染了,对症下药才管用。泰国现在既要应对外面的关税压力,又要解决家里的债务和消费问题,光靠短期补贴只能“治标”,想“治本”还得琢磨琢磨怎么把本土产业做强——比如把榴莲做成深加工产品,卖到全世界去,让农民赚更多钱;比如把旅游业和本土文化结合,吸引更多游客留下来多消费。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