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巴西全国谷物出口商协会发布消息:前十个月大豆出口已突破1.022亿吨,创历史新高!协会还预计,今年全年出口有望达到1.1亿吨,将2023年的成绩远远甩在身后。 里约热内卢时间10月9日,巴西全国谷物出口商协的新闻发布会刚结束,南部巴拉那瓜港的码头就传来货轮的长鸣。 金黄的大豆像流淌的金沙,顺着传送带涌入40万吨级巨轮的货舱,这些即将驶向中国的粮食,正是新纪录的鲜活注脚。 前十个月1.022亿吨的出口量,不仅刷新历史,更把2023年8500万吨的成绩远远抛在身后。 这串亮眼数字的背后,是巴西农业的多年蓄力,更是全球大豆贸易格局的悄然洗牌。 巴西能交出这份成绩单,绝非偶然。 美国农业部2024年12月的报告早有预判,2024/25年度巴西大豆种植面积将扩至4700万公顷,产量达1.65亿吨,为出口爆发埋下伏笔。 在中西部马托格罗索州的农场里,农户们最有感触。 该州农业经济研究所2025年2月的数据显示,当地大豆平均产量预计达每公顷62.07袋(每袋60公斤),换算后约3.72吨/公顷。 比去年同期提升19%,这得益于耐热带气候的改良品种推广和气候条件利好。 加上今年主产区没遇上大的旱涝,地里的收成比去年多了近一成,仓库早早就堆得满满当当。 但光种得多还不够,物流的升级才让这些大豆能顺利“出海”。 桑托斯港作为巴西最大的粮食出口门户,正通过码头扩建和设备升级提升效率。 管理方透露,港口已新增专业谷物码头,部分区域的大豆装卸时间已从三年前的一周缩短至三天。 更关键的是,中国参与改造的港口设施和新建的巨轮航线,把巴西到中国的单位运输成本压低了15%,就算海运距离更长,价格也能跟美国大豆比拼。 巴西大豆的“目的地”里,中国的名字格外醒目。 ANEC的数据显示,今年前十个月,巴西每出口100吨大豆,就有近80吨流向中国市场。 9月更是夸张,650万吨出口量里93%都被中国包圆了。 这背后是实打实的民生关联,在山东日照港,刚靠岸的巴西大豆卸货后直接送往油厂,机器轰鸣中,豆油被装进印着“非转基因”的油桶,豆粕则运向周边的养猪场。 中国每年要吃9000万到1亿吨大豆,老百姓菜篮子里的豆腐、厨房里的豆油,甚至菜市场的猪肉,早就和南半球的农田绑在了一起。 值得一提的是,中粮集团今年还完成了中国首单“零毁林”巴西大豆进口。 这批从巴卡雷纳港出发的大豆,全程可追溯种植源头,避免了毁林种植的环保风险,成为中巴农业合作的新亮点。 不过中国买家也有自己的“算盘”,10月以来,巴西大豆报价比美国大豆高了24美元/吨,不少油厂就放缓了采购节奏,10到12月的船期订单至今没敲定。 这种价格敏感度,恰恰说明中巴大豆贸易不是单向依赖,而是相互牵制的共生关系。 中国买家的转向,直接让美国大豆尝到了苦果。 USDA2024年12月的供需报告显示,2024/25年度美国大豆出口预估为4967万吨。 但由于中国采购量锐减,仓库里堆满了没卖出去的大豆,不少农场主只能降价甩卖。 要知道几年前,美国大豆还能和巴西分庭抗礼,如今却眼睁睁看着市场份额被南美对手抢走,这种变化背后,是贸易政策和市场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 贸易格局变了,金融玩法也在跟着改。 2025年5月,在中国和巴西国家领导人的共同见证下,两国央行续签了1900亿元人民币/1570亿巴西雷亚尔的本币互换协议。 协议有效期五年,这为大豆贸易的本币结算提供了坚实支撑。 现在巴西大豆贸易用人民币结算的比例越来越高,中粮国际等企业早已习惯用本币完成交易,不用再频繁兑换美元,大大降低了汇率风险。 更贴心的是,中粮国际还在巴西建立了完善的大豆可追溯体系,通过土地监测和农户培训,实现了直接采购大豆的100%源头可查,让中国消费者吃得更放心。 但巴西的风光里藏着隐忧,USDA的报告虽未明确巴西2025年期末库存具体数值。 但指出其库存处于历史低位,库存用量比很可能不足3%,远低于5%-8%的国际安全线。 要是明年主产区遇上极端天气,供应立马就得紧张。 更棘手的是,大豆占了巴西出口总收入的16%,近八成又都卖给中国,一旦中国需求降了,巴西农业很可能受重创。 巴西靠产能和物流站稳了脚跟,中国用庞大的市场稳住了供应,美国则在贸易博弈中失去了阵地。 这种中美巴三方的贸易与金融互动,早已超越了简单的“买豆子”生意,它重塑着全球供应链,也改写着未来的粮食安全规则。 而那些驶向中国的大豆巨轮,载着的不仅是粮食,更是三国之间复杂而深刻的利益纽带。 信息来源:央视新闻2025-10-09发布:巴西今年大豆出口总量创新高
10月9日,巴西全国谷物出口商协会发布消息:前十个月大豆出口已突破1.022亿吨
拾九观人间
2025-10-10 00:16:2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