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广沛詹天文亲身体验急救课程 以行动推广生命救援意识
香港文汇报讯(记者 余雁)为庆祝“心肺复苏法及去颤法教育计划”踏入第10个年头,主办单位邀请艺人何广沛(Matthew)与詹天文(Windy)一同报读为期6小时的心肺复苏及去颤法证书课程。两人顺利通过考核,获圣约翰救伤机构颁发急救证书,并以实际行动支持新一轮教育推广。
Matthew多次出演医疗题材剧集的演员,他笑言这次角色“变成现实”:“由于我在剧集中饰演过西医、救护员及中医等角色,公众自然把我视为深入民心的‘医护人员形象’。由我去推广CPR与AED,大家会更觉得有公信力和说服力。同时透过我演出的医疗剧集,也能清楚传达使用CPR与AED是正确的行动,变相鼓励更多人去学习这项技能。”
他续指:“非常感谢圣约翰救伤机构的悉心安排,让我和Windy能够一同参与课堂,学习CPR及使用AED。虽然我早在美国求学时曾经修读过相关急救知识,但毕竟已有一段时间没有重新学习。今次课堂内容大部分理论与以往相似,但经历疫情后,部分程序已作出改良。例如以往CPR通常会配合人工呼吸进行,但现时不再主张这个做法,而是以胶囊面罩复苏器(BVM)取代,既更合乎卫生原则,也能减低传染病的风险。”
Matthew亦期望未来能将此教育普及至校园:“我希望有朝一日能推动教育局,将CPR与AED课程纳入学校必修科目。正如我当年在美国中学时也曾修读心肺复苏的课程,若香港学生也能普遍学会,相信能为社会整体安全带来长远正面影响。十年来计划走到今天,实在要感谢各界的持续支持,受惠人数已接近五位数,成绩令人鼓舞。愿更多人一同学习救人知识,让‘拯救生命’成为社会共同的信念与行动。”
首次接触CPR及AED课程的Windy坦言感到新鲜又具挑战性:“完成训练后才发现急救并不容易。原以为只是胸外按压的简单程序,却需要完整、不可缺的多个步骤,少了一环都可能对伤者造成伤害。这次学习让我对急救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也感到很荣幸能参与,为日后帮助他人作好准备。”
她续说:“我相信艺人或公众人物应成为社会的Role Model。如果我们懂得施行CPR与AED并积极推广,不仅能影响粉丝学习,更能带动他们鼓励身边人,一传十、十传百,让救人技能普及。培训前我对AED的作用几乎不熟悉,即使在街上看见也不懂使用。若有更多市民掌握,相信能大幅降低死亡率。”
即使事前做足功课、上网查资料,Windy在实际操作时仍感受到挑战:“由于力度不足,按压时手掌很快发红且容易疲倦。幸好在导师指导下有所改善,但胸外按压需达5厘米深度,我仍有进步空间,会继续练习。相比之下,AED步骤简单,我能较轻松掌握。”
她最后表示,急救技能在本地推广仍有进步空间:“在今次培训前,从未有人鼓励我学习,因此过往认识有限。若遇上有人需要急救,可能未能即时出手相助。未来我会在社交平台上多作宣传,鼓励更多人接受训练,推广急救的重要性。‘心肺复苏法及去颤法教育计划’踏入十周年,我感到十分欣喜,希望将来遇到突发情况时,自己能鼓起勇气,成为救人的那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