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衰落从引进大量印度人开始,用不了10年了,印度人就被称为新加坡人的主体。

康安说历史 2025-10-11 10:50:49

新加坡的衰落从引进大量印度人开始,用不了10年了,印度人就被称为新加坡人的主体。华人就会成为少数民族了。这不能怪谁,要怪新加坡的领导人的短视。 李光耀时代还懂得用组屋配额死死按住族群聚居的苗头,规定印度族和其他少数种族在同座组屋的比例不能超 13%,可到了李显龙执政后期,为了应对低生育率带来的劳动力危机,直接把这根弦松了。 2000 年代末那波宽松移民潮里,印度人成了最大受益者,毕竟印度本土人地矛盾突出,大量青壮年正好借着新加坡的政策缺口涌入,如今已经坐稳了重体力劳动主力军的位置。 更关键的是人口数据早给出了预警,2023 年新加坡华人总和生育率跌到了 0.81,夫妻平均生不出 1 个孩子,而印度人的生育率还维持在 0.95,虽然都低,但架不住华人基数增速跟不上。 华人占居民人口的比例从 1980 年的 78.34% 跌到 2023 年的 74.04%,这已经是 1960 年以来的最低值,反观印度人占比从 1980 年的 6.28% 涨到现在的 9% 以上,要是算上大量非居民人口里的印度外劳,实际占比早突破两位数了。 领导人只盯着眼前的用工需求,却没考虑这些移民带来的深层影响。小印度片区现在简直成了印度的 “微缩版”,不光有神庙和手工艺品店,连印度本土的 “脏乱差” 都原样移植过来,跟新加坡一贯的整洁形象格格不入。 更麻烦的是印度裔的阶层分化正在撕裂社会,一方面不少精英挤入政府、法院和医院,慢慢掌握话语权,另一方面公立学校里的印度裔学生成绩普遍低于平均水平,未来很可能形成新的阶层固化。 而华人这边还在持续流失根基,李光耀时代就废除了汉语官方地位,关掉了所有华语学校,到 2019 年华人家庭里说中文的比例从建国初的 70% 跌到不足 30%,新一代华人连母语都快丢了,更别说传承儒家那套勤劳节俭的价值观,可这恰恰是新加坡当年突破热带发展魔咒的核心密码。 2023 年新加坡总人口 591.76 万,其中非居民就有 176.84 万,这里面藏着大量没被计入居民比例的印度移民。 按现在的增速算,华人占比每年都在以微弱但稳定的幅度下滑,而印度移民不管是精英还是劳工,都在持续涌入,加上印度裔家庭的生育意愿始终比华人高,10 年内完全可能完成比例逆转。 领导人直到 2024 年黄循财上台才想着收紧移民政策,搞反种族主义法律,但早就错过了最佳调整期。 当年为了短期经济数据,放任印度人大量流入,现在基础设施压力、通胀问题全冒了出来,公众不满情绪在疫情期间都快炸了锅,可族群结构的改变已经像泼出去的水收不回来了。 更讽刺的是,新加坡能成为中国之外唯一的华人主体发达国家,靠的就是华人的人口基数和文化凝聚力,现在领导人亲手打破这个根基。 小印度的扩张速度肉眼可见,连组屋配额都快顶到上限了,再过几年可能连抽签选房都挡不住印度人聚居。 华人这边老年人口比重已经高达 19.43%,马上要进入超老龄化,年轻人又不愿生孩子,领导人不想着怎么提振华人生育意愿,反而靠引进印度人补缺口,这跟拆了承重墙补窗户没啥区别。 等印度人真成了主体,新加坡丢的可不只是华人文化底色,更是当年支撑其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到时候衰落就是顺理成章的事,这笔账说到底还是领导人短视欠下的。

0 阅读:2

猜你喜欢

康安说历史

康安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