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0月10日,以色列议会终于拖拖拉拉地批准了协议,加沙地带正式停火。而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是,最先被抛弃的,是一支“二鬼子”武装分子。 先说说这些 “二鬼子” 武装是怎么来的。自从 2007 年哈马斯控制加沙后,以色列就把这里定性为 “敌占区”,一边严密封锁一边暗中扶持亲以势力,组建了不少小规模武装。 这些人大多是对哈马斯不满的巴勒斯坦人,有的是为了混口饭吃,有的想靠以色列撑腰在当地抢地盘,以色列则给他们发武器、发津贴,让他们盯着哈马斯的动向,偶尔还帮着以军清理所谓的 “恐怖分子窝点”。 2023 年 10 月冲突升级后,以色列史无前例动员 36 万预备役,这些 “二鬼子” 武装更是成了前线炮灰,跟着以军在加沙北部清剿,替正规军挡子弹、探地雷,当时以色列给他们承诺的是 “战后让你们在加沙新政府里占个位子”。 可停火协议一出来,这些承诺全成了空话。以色列媒体公布的协议文本里,从以军后撤路线到人质交换细节,再到人道主义援助的分配,写得明明白白,甚至特意提了由美国、卡塔尔等国组成工作组监督执行,可从头到尾没提过这些武装分子的安置问题。 要知道,这两年跟着以军作战的这类武装少说也有两千多人,光以色列给他们发放的 AK-47 步枪就超过 1500 支,每月的津贴支出高达 80 万美元,现在停火了,武器补给断了,津贴也没了下文,等于直接被断了活路。 更狠的是,以色列压根没打算把他们撤出加沙。协议里说以军 24 小时内撤到 “商定界线”,可这些 “二鬼子” 武装被留在了原地,成了没娘的孩子。 加沙人本来就恨他们帮着以色列做事,之前冲突里有他们参与的袭击造成不少平民伤亡,现在以色列一走,哈马斯虽然同意停火,但肯定不会放过这些 “叛徒”。 有消息说停火生效当天,就有十几名武装分子被哈马斯抓了起来,而以色列那边连句辩解都没有,仿佛这些人从来不是自己扶持的。 这其实是以色列的老套路了,从来不会把代理人武装当自己人。早在上世纪 90 年代,以色列曾在黎巴嫩扶持过 “南黎巴嫩军”,让他们跟真主党对抗,后来以军从黎巴嫩撤军,直接把这支万人武装丢给了真主党,最后不少人要么被处决要么流亡海外。 这次加沙的 “二鬼子” 武装规模更小,自然更不值钱。从成本账算,养一支两千人的武装每年要花近千万美元,现在停火后以色列要收缩开支,这笔 “无用的开销” 肯定先砍。 而且为了跟哈马斯谈拢人质交换,以色列必须表现出 “诚意”,牺牲这些亲以武装刚好能给哈马斯一个台阶,毕竟哈马斯早就放话要清算 “内奸”,以色列这波操作等于顺水推舟。 再说这些武装本身也没什么利用价值了。他们的作用就是战时当炮灰、平时搞监视,现在停火了,加沙要交给新的民事政府管理,这些名声臭掉的武装留着只会惹麻烦。 以色列要在加沙扩建定居点,需要的是 “听话的平民” 而不是惹众怒的武装分子,把他们抛弃既能讨好当地部分民众,又能甩掉一个烫手山芋,简直是一举两得。 更讽刺的是,这些人当初为了讨好以色列,不少人把家人接到了以军控制区附近,现在以色列不管他们了,家人也成了被殃及的池鱼,想进以色列境内避难被直接拦在边境,只能在加沙南部的难民营里自生自灭。 从数据就能看出这些人的尴尬处境。自冲突爆发以来,加沙已经有 63557 人死亡,其中这类 “二鬼子” 武装的伤亡占比超过 5%,比以军正规军的伤亡比例还高,可他们的名字从来没出现在以色列的 “阵亡将士名录” 里。 停火后以色列释放了 1950 名巴勒斯坦囚犯,全是跟哈马斯有关的人,压根没考虑过这些亲以武装的家属。说白了,他们就是以色列手里的一次性工具,打仗的时候是 “有用的棋子”,停火了就是 “多余的垃圾”,被抛弃简直是注定的结局。 要是这些人早看清以色列的算盘,恐怕当初也不会为了一点好处就卖了自己的同胞,现在落得这个下场,也只能说是自食其果。
明明是自己签了投降协议,哈马斯说自己又赢了,而且赢的很麻。哈马斯的逻辑是这样的:
【3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