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美国现在死咬中国不放?美国经济学家说过一句大实话:中国不是敌人,而是中国走出的发展路子,让美国实在难以接受。 过去几十年里,美国对中国的政策是典型的“接触加改造”战略。也就是说,它们愿意跟中国打交道,但更希望通过这种接触让中国朝着美国认可的方向转型。 这在冷战结束后的全球化浪潮中表现得尤为明显。问题是,中国在引进市场机制的同时,并没有放弃自己的制度逻辑。 中国的政府在经济中依然扮演着非常关键的角色,国有企业没有消失,宏观调控依然有效,特别是在危机时刻的表现比很多西方国家还要稳定。 这种“混合型”的制度模式,不但没有崩盘,反而展现出强大的适应力和韧性,这让一部分美国精英产生了深深的不安。 很多人认为美国对中国的“敌意”是因为贸易逆差、技术竞争、安全博弈等现实利益,但如果只看这些表面现象,很容易忽略背后的结构性矛盾。 美国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直言,中国并不是美国的敌人,而是中国的发展方式和美国不同,这才引发了这么多摩擦。 问题是,按照美国的逻辑,这个世界只能有一种“正确”的发展路径,而且这个路径必须是由他们制定的。 任何偏离这条路线的国家,尤其是成功的国家,都会被视为“异类”甚至“威胁”。 这种心态,其实更多的是一种制度性焦虑。美国曾经是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它的制度被视为“范本”,在经济、科技、文化上都具有强大的引领能力。 但随着中国的崛起,这种垄断性的优势正在被打破。中国并没有选择完全照抄西方的制度,而是在保持政治稳定的前提下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而且还在很多领域实现了技术突破,这让“只有民主制度才能带来繁荣”的论调看起来有些尴尬。 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发展并不是靠关闭国门、脱离世界,而是通过深度融入全球化来实现的。这种“开放中的自主性”才是真正让美国头疼的地方。 美国在处理对华政策时,常常陷入一种自我矛盾。一方面它强调自由市场和全球竞争,但当中国企业在这些规则下取得竞争优势时,美国又频频以所谓“国家安全”为由进行限制。 这种做法在华为、中兴、字节跳动等企业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明面上是技术问题,实际上还是对中国模式的不信任。 美国担心的不是某一家企业的崛起,而是担心这种模式一旦被更多国家认同,那它主导的全球秩序就可能失去吸引力。 当然,中美之间的竞争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地缘政治对抗,而是一种制度与路径的较量。 中国的成功让很多发展中国家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不必照抄照搬,也能实现现代化。 这种“示范效应”对美国来说是一种潜在的挑战。美国过去一直是“规则制定者”,但如果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参考中国的做法,那它主导规则的正当性就会受到质疑。 在这种背景下,美国对中国的“敌意”就不仅仅是现实利益的冲突,更是一种对未来世界格局的深层担忧。 眼下的中美关系确实处于一个比较微妙的阶段。美国国内的政治氛围、产业结构变化、舆论走向都在推动它采取更强硬的对华政策。 但说到底,这种“死咬不放”的态度,是一种不愿接受现实的表现。现实是,中国的发展已经成为全球格局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它不是靠“作弊”赢得的成功,而是在规则之内找到适合自身的路径。如果美国始终无法正视这一点,那它的对华政策就很难真正有效。 归根结底,中美之间未来是竞争还是合作,关键不在于谁更强,而在于是否能够尊重彼此的发展路径。 美国如果总把自己的制度看作“唯一正确”的选项,那它就很难理解中国的逻辑。而中国,也不需要去刻意证明什么,只要坚定地走好自己的路,让事实说话,世界自然会看得懂。 素材来源:中国网文化 2025-09-29 12:27·中国网文化官方账号
中美将达成实质性协议!外媒援引专家观点表示,但美国要拿到需要的东西,都需要付出代
【79评论】【55点赞】
用户10xxx83
你这是在为美国开脱,让中国屈从美国。你就是个内奸、卖国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