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岁的央视主持人张泉灵辞去工作后,趁着 60 岁的丈夫不注意,带着存款 147 万,前往上海与一位 80 后年轻男子见面,没想到,这次相遇彻底改变了两个人的未来。 2015 年初春,央视《焦点访谈》的录制棚刚熄灭灯光。 张泉灵捂着胸口咳了两声,手帕上的血迹让她心头一紧。 连续半个月的咳血症状,让医生给出了 “不排除肺癌” 的初步判断。 等待检查结果的那几天,她躺在家里翻看 18 年职业生涯的影像资料,突然意识到:“如果人生停在这里,好像少了点什么。” 检查结果排除了癌症,却成了她人生转向的开关。 她开始频繁刷手机看资讯,发现年轻同事讨论的自媒体内容,正悄悄分流电视观众的注意力。 一个叫徐沪生的 80 后创办的历史自媒体,用故事化笔法解读史料,单篇文章阅读量虽不足十万,留言区却满是 “看完想翻史书” 的反馈。 她把这个账号设为特别关注,看着它每周稳定更新三篇深度内容。 2015 年 8 月,央视导演哈文辞职的消息传开,张泉灵递交了辞职信。 领导拿着她的长江韬奋奖证书劝她:“体制内的坚持最可贵,你这时候离开太可惜。” 她想起自己在日记里写的话:“42 岁再不开始,就 43 了。” 面对丈夫的不解,她只说 “想试试新领域”,没提具体计划。 9 月 9 日,张泉灵发表长微博《生命的后半段》,公开宣布离职。 文中她坦言:“最难放下的不是名利,是思维模式。” 当天下午,她以紫牛基金合伙人身份亮相活动,正式宣告进入创投圈。 筹备基金期间,她把 147 万个人存款单独划出,作为 “天使轮备用金”—— 这是她能承受的最大试错成本。 10 月的上海,张泉灵按地址找到徐沪生的办公点。 那是居民楼里的隔断间,六张办公桌挤得转不开身,徐沪生正蹲在地上改脚本,见到她瞬间愣住。 “我看了你们所有内容,想聊合作。” 张泉灵递过笔记本,上面记着二十多条内容优化建议。 从下午两点到晚上八点,两人没吃晚饭,从选题方向聊到商业变现,张泉灵提出的 “历史内容可视化” 思路,正好击中团队的瓶颈。 “我投 147 万,占股 15%。” 张泉灵的话让整个办公室安静下来。 徐沪生反复确认:“您不怕我们做不起来?” 她指着后台数据:“你们三个月涨粉两万,全是自然流量,这比什么都珍贵。” 签约当天,张泉灵的丈夫打来电话,她只笑着说:“找到了比新闻更有意思的事。” 2016 年 3 月,徐沪生团队推出历史短视频系列。 张泉灵带着他们对接视频平台,教出镜主播控制语速和镜头感。 第一期《楚汉争霸的三个关键转折》上线当晚,播放量突破五百万。 庆功时徐沪生拿出股权协议:“这 5% 您必须收下。” 她拒绝了:“我要的是你们做成行业标杆。” 紫牛基金很快步入正轨,张泉灵主导投资了多个文化项目。 但她每月必去上海一次,和徐沪生团队开选题会。 有次团队想跟风做娱乐八卦,她当场否决:“内容创业要耐住寂寞,守住专业底线。” 这句话后来成了公司的文化标语。 2018 年,徐沪生的公司推出知识付费产品,首月销售额破千万。 从民房搬到写字楼那天,他特意给张泉灵留了间办公室。 此时的张泉灵正在中欧商学院读 EMBA,周末还会带着同学来公司做案例分析。 她的丈夫也成了常客,帮团队梳理财务模型。 2020 年疫情期间,线下业务受阻,张泉灵建议转型做青少年历史课程。 她牵头对接教育机构,把团队的内容转化为校本教材补充资料。 当年营收不仅没降,反而增长 40%。 徐沪生在年报里写道:“张泉灵女士是我们的战略指南针。” 2024 年,徐沪生的公司完成 B 轮融资,估值达 12 亿。 发布会上,他展示了一组数据:累计产出内容超 5000 条,全网粉丝破亿。 台下的张泉灵穿着简单的白衬衫,和刚见面时一样拿着笔记本记录。 2025 年的张泉灵,仍深耕文化创投领域。 她主导的紫牛基金已投资 30 多个项目,其中 5 家完成上市。 闲暇时她会参与公益讲座,分享转型心得:“人生没有固定剧本,只有主动选择。” 徐沪生的公司则拓展了博物馆合作业务,用数字技术还原历史场景。 师徒般的情谊延续了十年。 徐沪生每次遇到重大决策,还是会第一时间拨通张泉灵的电话。 而张泉灵的手机里,依然存着那个最初的自媒体账号,最新一条内容下,她留了言:“十年磨一剑,初心未改。” 信源:42岁张泉灵趁60岁丈夫李铁不留神,就拿147万去上海跟二混子会面-仙鹏海0HZ
42岁的央视主持人张泉灵辞去工作后,趁着60岁的丈夫不注意,带着存款14
丁香空结雨中愁
2025-10-12 16:56:19
0
阅读: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