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拒收就断供?波音公司CEO放话,一但中国航司不肯接受飞机,就将停止飞机供应,本想以此来给中国市场施压,可结果却让他“认清”了现实。 故事得从波音CEO那句火药味十足的喊话讲起:“敢拒收就断供!”这话听着多硬气,好像把所有的主动权都攥在了手里。 但奇怪的是,这雷声大雨点小的威胁,不仅没能在中国市场掀起半点波澜,反而成了波音自己尴尬处境的一面镜子。 这层层表象背后,究竟是何种神秘力量在暗自角力、悄然较量?那无形的拉扯,似有千钧之力,引人探寻其中奥秘。 首先得看看,这位放狠话的威胁者,自己其实是艘正在漏水的巨轮。波音的强硬姿态,根本掩盖不住它深陷财务、供应链和声誉的三重危机。 账本上的数字惨不忍睹,去年一年就净亏了118亿美元,往前算六年,累计亏损更是高达356亿。这样的财务黑洞,它真的敢和占了自己销量四分之一以上的市场闹掰吗? 更要命的是,它一边威胁要“断供”,一边自己的生产线还离不开中国的零件。沈飞集团提供了超过四成的尾翼部件,还有机身、舱门这些关键部分都产自中国。 美国搞的那个“对等关税”政策,就像一记回旋镖,不仅让客户成本翻倍,也实实在在地砸在了波音自己身上。 这还没完,波音的信誉早就摇摇欲坠。从2019年737MAX的致命缺陷,到2024年飞着飞着舱门都能掉下去,一连串的安全事故让大家心里都犯嘀咕。 现在飞机价格还比几年前涨了四成,CEO嘴里那句“转卖给别人”,听起来更像是一种自我安慰,真想找下家哪有那么容易。一个自顾不暇的巨人,它的咆哮听起来更像是虚张声势。 反观被威胁的一方,中国航空市场早就不是那个只能仰人鼻息的小角色了。面对波音的威胁,我们之所以能如此淡定,是因为手里早就握着两张王牌:一张是欧洲的“空客”,另一张是自家的“C919”。 欧洲的空中客车早就把合作的橄榄枝伸了过来,而且诚意满满。光是四家中国航司就签下了超过290架的大单。 空客不仅在天津建了总装厂,还启动了第二条生产线,甚至拉着中航工业一起合作生产A321的机身。这种深度捆绑,让欧洲供应链成了中国市场一个非常可靠的备选项。 而我们自己的国产大飞机C919,也已经从图纸飞向了蓝天。它不再是一个概念,而是每天往返于上海、北京、重庆这些繁忙航线的商业客机。 累计订单量已逾1500架之多,在众多订购者中,东方航空表现颇为突出,独自签下上百架订单,彰显其雄厚实力与积极布局。 未来产能还要爬坡到每年100架以上。当一个市场既有成熟的外部替代,又有潜力巨大的内部造血能力时,任何单一供应商的威胁都会显得苍白无力。 更关键的是,中国民航局已经建立起自己独立的飞机安全验证体系。这意味着我们不仅能“造飞机”,还能自己“定标准”,从根本上摆脱了对美国FAA的依赖。 所以,这场博弈的结局其实从一开始就没什么悬念。市场的反应最直接,当中方航司在一周内连续三次用行动拒收飞机时,信号已经再明确不过了。 厦门航空将已运抵交付中心的飞机径直开返美国,国航亦把飞机送回总装厂。两大航企此举态度果决,展现出坚定立场与不凡气魄。 波音CEO的威胁言犹在耳,可他面对的是130架等待交付中国的飞机订单,以及未来20年中国市场近8000架飞机的巨大蛋糕。 商业利益和嘴上强硬的矛盾,一目了然。最终,最先扛不住压力的,还是施压者自己。时至九月,美国政府悄然对部分商品调降关税,其中涵盖飞机等物品。 这一举措在不动声色间,对相关商品的贸易格局或已产生潜在影响。CEO也不再提什么断供了,大家心照不宣。 归根结底,波音所谓“断供”威胁之所以以失败告终,实乃其误判形势、打错算盘所致。其妄图以此施压,却未料到局势并非如己所愿,终落得这般结果。 它高估了自己的实力,低估了中国市场的战略纵深,更忽视了在全球化时代,任何伤害别人的举动,最终都会反噬自身。 这不仅仅是一家公司的商业博弈,更是一个缩影,告诉世界:那个单边施压就能通吃的时代,真的过去了。 信息来源:波音证实:中国已停止接收新飞机——来源:参考消息——2025-04-24 14:12
特朗普情绪失控,威胁断供飞机零部件,波音千亿大单说没就没了?中国刚刚宣布对稀
【23评论】【5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