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每一次的中美谈判,美国都在切香肠式掏空中方利益,付出的成本都是临时、可撤回的

罗普娱记 2025-10-13 13:31:57

过去每一次的中美谈判,美国都在切香肠式掏空中方利益,付出的成本都是临时、可撤回的,拿到的利益则是长期可持续的,40多年来,美国已经有一套完整的流程模板。 就像1982年4月,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突然说中国纺织品在美搞倾销,其实就是找个由头发难,紧接着就逼着谈判,最后把中国对美纺织品出口的年增长率卡到3%-4%,要知道那时候中国纺织品往其他国家出口,一年能涨15%,这一下就把中国纺织业的发展空间砍了大半。 而美国付出的啥?就是派几个人搞调查、放几句狠话,成本低得很,要是后来情况变了,想换个说法随时能改,但中国这边出口受限的规矩却定死了,美国的纺织企业就靠着这个长期占着市场优势。 到了90年代,这套把戏又用到了知识产权上。美国拿着几张盗版光盘当“证据”,就指责中国保护不力,1991年干脆把中国列为“特殊301重点国家”,威胁要加100%的惩罚性关税。 他们还瞎编数据,说美国企业因为知识产权损失了600亿美元,可谁问都拿不出计算方法和数据来源。 就这么硬逼,1992年中方只能签谅解备忘录,不仅改了专利法、商标法,还专门建了知识产权法庭,海关也加派人手查侵权。 这些改动可不是小事,法律改了就不能随便变,专门的法庭建起来就得一直运行,等于给美国企业搭了个永久性的保护伞。 美国企业的专利在中国能保20年,比当时中国企业的专利平均寿命长3倍,靠着这个,他们的药、科技产品在中国卖得贵还没人能竞争,而美国当初威胁的关税,后来看没啥用就悄悄撤了,啥实际成本都没花。 2001年中国加入WTO的谈判,更是把这套模板用到了极致。谈了15年好不容易快成了,美国最后一刻突然加条件,逼着中国把工业品关税降到9%,农产品关税降到15%,还得开放银行、保险这些金融市场。 1999年先签了农业合作协议,中国把农产品非关税壁垒全取消,关税降到17%,美国当时拍胸脯说当年就让中国入世,转头就加了补充条款,要求2006年前把汽车关税降到25%。 中方为了能加入WTO只能让步,可美国承诺的过渡期支持和技术援助,大多都没兑现,2000年国会审议时还加了一堆限制条件。 最关键的是,关税降下去就再也涨不回来了,美国的农产品、汽车源源不断进中国市场,银行保险企业也顺利抢占份额,这些利益能一直享着,而美国也就动动嘴皮子提要求,啥实质性的付出都没有。 近几年在科技领域更是故技重施。2019年先把华为列进“实体清单”,不让美国企业跟它合作,2020年又升级制裁,连台积电这些外国企业用了美国技术都不能给华为供芯片,还禁了芯片设计软件。华为手机海外出货量一下从2亿台跌到不足千万台,海外市场几乎丢光了。 可美国就只是改了几条出口规定,成本低得很,要是哪天想松口,改改规定就行。但中国为了不受制于人,只能砸钱搞自主研发,华为十年研发投入花了1.24万亿元,才勉强把芯片、操作系统搞出来。 美国还没完,每年都给半导体制裁“打补丁”,2022年盯紧先进计算芯片,2023年又堵上英伟达特供中国的产品漏洞,2024年干脆瞄准人工智能芯片,一步步把制裁范围收窄,就是想长期卡住中国科技的脖子,自己则稳稳保住芯片产业的垄断地位。 2018年贸易战里这套路更明显,美国先对中国商品加关税,逼着谈判要中国取消农产品进口关税,等中方真的降了税,美国转头就对其他商品加税,之前的承诺说不算就不算。 2025年5月美国财长还说同意减115个基点的关税,7月谈判就又拿石油当新由头施压,反正自己说过的话随时能反悔。 这四十多年看下来,美国的流程就没变过:先编个理由指责中国,再用制裁、关税这些手段施压,逼着中国改法律、降关税、让市场,这些改动一旦落地就是长期规矩,美国能一直占便宜;而美国自己承诺的东西全是临时的,想撤就撤,想改就改,几乎不用付出啥真成本。 从纺织品到知识产权,从WTO到科技领域,换的是行业,不换的是只拿好处、不担责任的套路。

0 阅读:0

猜你喜欢

罗普娱记

罗普娱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