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陕北汉子卖掉84只羊,承包3000亩荒沙,媳妇一把拽住他,跪在地上哭

炎左吖吖 2025-10-14 09:53:08

1984年,陕北汉子卖掉84只羊,承包3000亩荒沙,媳妇一把拽住他,跪在地上哭求:千万别卖牲口!可他却说:“放心!我会加倍还给你!”谁料,40年后,媳妇捶胸大哭:我只想让儿子好好活着! 在陕北定远县,石光银正蹲在自家窑前,攥着两张契约。 一张是卖掉84只羊和一头骡子的收条,一张是承包三千亩荒沙的合同。 隔壁媳妇扒着篱笆哭喊:“光银!你卖了牲口,娃们冬天喝西北风?” 可他背对着她蹲下:“放心,我会加倍还给你。” 石光银的命,是跟沙子较劲的命。 1952年他出生在定边县,那地方紧挨毛乌素沙漠南缘。 老人们说,毛乌素“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风沙能把房梁吹塌,把庄稼埋进沙堆。 石光银的父亲为躲沙,举家搬了九次家。 每次都是拆窑洞、迁窝棚,一年到头没有几天安稳日子。 打他记事儿起,家里的地炕永远漏风,锅里的糠菜汤飘着沙粒。 七岁那年,他和邻家五岁娃放牧,一场沙尘暴突然裹住天地。 石光银被刮出十五公里,趴在沙窝里三天三夜,父亲骑骡子找他时,他浑身是沙,连哭的力气都没了。 那娃却没那么幸运,尸体在沙丘后挖出来时,小手里还攥着半块饼。 “沙子不治,咱这儿的人永无宁日。”父亲蹲在娃的坟前抽烟。 这句话像根刺,扎进石光银骨头里。 后来他当生产队长,带村民种了十四千亩树,树苗活了半数,风沙小了些,可他知道,这只是跟沙子“打了个照面”。 1984年,国家出了政策,允许农民承包“五荒地”治沙。 石光银蹲在乡政府门口看文件,手直抖,三千亩荒滩,够他家十年放羊的草场大。 亲戚劝他:“这地沙丘叠着沙丘,种不活树的。” 媳妇边哭边劝他:“赔了咋办?咱有八十四只羊,一头骡子,够娃们娶媳妇的。” 石光银没吱声。 夜里他蹲在窑前抽了半宿。 第二天,他背着卖羊的契约上了门:“七户人,每户出七百五十块,跟我承包荒滩。” 媳妇扑过来拽住他裤腿,跪在沙地上哭:“光银!我求你,别卖牲口!” 他心软,却咬着牙掰开她的手:“放心,我会加倍还给你。” 头两年,石光银的治沙队像撞在棉花上。 树苗刚冒芽,一场风沙就卷走了三分之一。 剩下的苗子黄蔫蔫的,没有一点生机。 他带着人去林业局请教,老专家说:“沙地保水难,得掺石膏固根;坡顶种梭梭,坡底栽柽柳。” 他们记了满满一本子,骡车带着他往沙地赶。 晚上住窝棚顶漏风,啃着玉米馍喝沙湖水。 挖沟保墒时,铁锹插进沙里拔不出来,手磨出的泡破了又结痂。 “石队长,这树怕是活不成喽。” 有村民扛着铁锹要走。 他蹲在苗旁,用草绳把树根扎紧:“再试一年,不成我背锅。” 第七年,他们种的六万亩林地活了八成。 枝叶可以挡住风沙,村里的庄稼地终于能收粮了。 这一次,石光银站在沙坡上,摸了摸树干,树皮里藏着七年的汗和泪。 儿子石占军是跟着他长大的。 十岁起,石占军就跟着父亲挖树坑,十五岁学会开拖拉机拉树苗。 2008年植树节,他主动请缨去银川拉树苗:“爸,我熟路,半天就能回来。” 谁也没想到,这一去竟是永别。 车在高速上抛锚,撞上护栏,石占军当场没了。 消息传到沙地,石光银瞬间泪流满面。 媳妇在家哭:“你要是不治沙,娃能走吗?” 他把自己关在窝棚里三天,不吃不喝。 第三天清晨,他走出窝棚,扛起铁锹:“占军没干完的活,咱接着干。” 安葬那天,媳妇跪在地上:“我就想娃好好活着。” 一旁的石光银没说话,把一抔沙土撒在坟头。 那是他和儿子共同的命,埋在沙地里,也埋在希望里。 如今,毛乌素沙漠南缘的风变了。 曾经铺天盖地的黄沙,被六百万亩林地拦在北边。 石光银站在沙坡上,望着连片的樟子松和柠条,七十岁的他腰板还是直的。 孙子石健跟着他学种树,小孙子蹲在树坑边玩沙子:“爷爷,这沙子咋不刮人了?” “因为爷爷和太爷爷,把沙子治住了。”石光银摸着孙子的头笑。 这些年,他得了七一勋章,成了“全国治沙英雄”。 可他最骄傲的,是村里的变化。 人均收入从当年的几百块涨到几万,家家盖起砖房,娃娃们上学不用再扛着沙袋走十几里。 媳妇如今也成了治沙队的后勤,给大伙儿做饭送水。 有回她蹲在林地里拾柴,摸着树干说:“光银,咱当年卖羊的钱,值了。” 他笑着应:“不是值了,是该了,沙不治,咱对不起祖宗,治好了,咱对得起子孙。” 1984年那个春日,石光银卖掉的不仅是84只羊,是一个陕北汉子对沙海的宣战书。 这不是一个人的传奇,是一群人和一片沙的死磕。 他们用汗泡软了沙,用树挡住了风,用一代又一代的命,把“沙进人退”的咒语,改成了“人进沙退”的传奇。 石光银说:“治沙人,都是给子孙还债的。” 可我们知道,他们还的,是一个更清朗的春天。 主要信源:(荆楚网——30多年的治沙之战:石光银的84只羊、1头骡子,2次失败)

0 阅读:0
炎左吖吖

炎左吖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