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特朗普威胁从11月1日起要对中国加征100%关税后,印度从上到下表现的出奇的平静,没有像上次一样“上窜下跳”,甚至想通过打击巴基斯坦向美国证明实力,以此承接中国的产能。 这次印度之所以安静,是因为被现实“教育”明白了,一方面,美国对印度的关税威胁越来越狠,从2018年钢铝关税,到2025年8月的25%关税+罚款,再到如今可能的对中国加征100%关税,特朗普的“美国优先”策略让印度吃了太多苦头。 印度智库算过账:要是对美出口下降30%,本财年对美出口额将从865亿美元暴跌至606亿美元,石油、药品、电子等行业首当其冲。 另一方面,印度的“替代方案”全泡汤了,之前想靠俄罗斯石油降低成本,结果美国连俄罗斯的“朋友”一起罚;想从美国买F-35战机,结果被告知“不感兴趣”。 想联合欧美搞“去中国化”产业链,结果发现自己的基础设施和劳动力技能根本跟不上,就连印度引以为傲的“印度制造”计划,也因为外资流入减缓、供应链依赖国外而举步维艰。 不过,印度的“佛系”未必是认怂,更像是在憋大招,比如,印度开始加强与俄罗斯的战略合作,普京和莫迪的专机先后飞往对方国家,被媒体称为“欧亚大陆的双向奔赴”。 中印关系也出现回暖迹象,两国在金砖国家框架下推动区块链贸易结算系统,给印度应对美国关税提供了“金融弹药”。 更耐人寻味的是,印度拒绝了美国要求的农业和乳业关税优惠,转而考虑增加从美国进口天然气、通信设备,试图用“灵活谈判”换取美国让步。 说到底,印度这次“佛系”背后,是现实给的清醒,过去它总想在大国博弈里“端水”,既想从美国那捞好处,又想靠中俄保安全,结果被特朗普的关税大棒打得晕头转向。 现在它终于明白:靠“折腾”换不来尊重,靠“站队”换不来利益,只有自己强大了,才能在大国博弈里坐稳牌桌。 不过,印度的“清醒”来得有点晚,它曾经以为,只要跟着美国走,就能成为“世界工厂”,结果发现美国只是把它当“反华工具”;它曾经以为,只要打压巴基斯坦,就能证明自己的实力,结果发现美国根本不在乎它的“表演”。 现在的印度,就像一个被现实“打醒”的少年,终于开始脚踏实地搞建设,推动自力更生,加速基础设施升级,培养本土产业链。 但印度要想真正崛起,光靠“清醒”还不够,它得学会在大国之间玩平衡,而不是当“墙头草”;它得提升自己的制造业水平,而不是靠“进口替代”;它得解决国内的贫富差距、宗教矛盾,而不是靠“外部威胁”转移视线。 否则,就算这次躲过了特朗普的关税大棒,下次也难免被其他国家的“大棒”敲醒。 毕竟在国际政治的牌桌上,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印度要想坐稳牌桌,就得先让自己成为“不可替代”的玩家。
一天后,特朗普收到了北京的答复,中方给出的8个字,让他死心了。中方的反制让特朗普
【2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