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交通部长被免职当天在车内身亡。好巧不巧,普京上午刚签了免职令,下午,这位交通部长就在莫斯科郊外的车里,一颗子弹,结束了自己。官方说,是自杀。 上午刚接到普京的免职令,下午罗曼·斯塔罗沃伊特就把自己崩在莫斯科郊外的车里,官方轻飘飘一句“自杀”,连现场弹道报告都没敢多放。这时间差掐挺精准,明眼人都能看出来,那颗子弹打穿的不是一个人的脑袋,是俄罗斯权力体系里藏了几十年的“遮羞布漏洞”。 这位前交通部长在任一年多,正好赶上莫斯科至喀山高铁的配套公路改造,光这一个项目就批了420亿卢布预算,结果审计署查了半年,发现实际用到工程上的还不到一半,剩下的要么进了私人账户,要么通过“空壳公司”转到了海外。 更有意思的是,他下台前三天,负责这个项目监理的副手刚被抓,据说审讯室里还没待满24小时,就把他的名字供了出来。 这哪儿是免职,分明是“丢车保帅”的标准操作,只不过没料到他会用“自杀”来断后路。 这也不是孤例,俄罗斯官场里这种“免职即殒命”的戏码,这些年就没断过。 2023年俄罗斯铁路公司总裁别洛佐罗夫,因为被查出挪用150亿卢布采购劣质铁轨,早上刚被普京约谈,晚上就“意外”从办公室窗户摔了下去,官方同样定调“自杀”; 还有2021年的莫斯科州副州长谢尔盖,负责保障房建设时贪了80亿,被免职后没三天,就在自家别墅里“吞枪自尽”,连遗书都写得跟模板似的——全是“个人原因,与他人无关”。 这些人倒好,一死百了,可那些被挪用的公款、烂尾的工程,最后还不是老百姓买单? 俄罗斯也不是没搞过“反腐”,2022年还专门上线了“数字反腐平台”,号称能让民众匿名举报官员贪腐,结果上线半年,有效举报还不到300条。 有人会问;为什么这么少那,因为当时平台要求绑定手机号,还得上传身份证照片,说白了,谁敢跟权力圈子叫板? 更讽刺的是,负责运营这个平台的官员,去年还因为收了某开发商200万卢布的“保护费”被抓——自己人查自己人,最后查出个“监守自盗”,这笑话比喜剧片还荒诞。 数据也不尽人意,透明国际2024年的腐败感知指数里,俄罗斯在180个国家里排142位,比孟加拉国还靠后。 俄罗斯审计署去年发布的报告更直白:光是交通、国防、能源这三个领域,每年因为贪腐损失的资金就超过800亿卢布,可最后能追回来的连5%都不到。 不是查不出来,是不敢查太深——就像斯塔罗沃伊特管的交通系统,背后牵扯着至少三个州的议员,还有军工复合体的利益,真要一查到底,整个权力链条都得断。 俄罗斯联邦反腐败局看着名头大,实则隶属于总统办公厅,说白了就是“自己监督自己”。 之前有个议员想提案让反腐败局独立,结果提案刚提交,就被以“危害国家安全”为由撤了职。 就连监督机构都得看权力圈子的脸色,那些贪腐的官员能怕啥?大不了先贪够了,真出事了要么“自愿辞职”去国企当高管,要么就像斯塔罗沃伊特一样,用一颗子弹换身后太平——反正官方总会给个“体面”的说法。 斯塔罗沃伊特的死,说白了就是这套“潜规则”的必然结果。 权力运行不靠制度,靠的是圈子里的“默契”;追责不靠法律,靠的是“谁先被当成弃子”。 今天他因为交通系统的黑幕死了,明天可能就有能源部长因为石油走私“自杀”,后天还会有国防官员因为军火采购“意外身亡”。 只要那个“制度窟窿”还在,只要监督还是摆样子,这种“子弹了结”的戏码就不会停。 毕竟,当权力能轻松捂住真相,当“自杀”成了最省事的收尾,那些伸过手的官员心里比谁都清楚:要么踩着别人往上爬,要么被圈子踢出去当替罪羊。 这颗击穿斯塔罗沃伊特的子弹,哪是结束啊?是给所有还在权力里打转的人提了个醒,只要制度的漏洞没补上,下一个被子弹瞄准的,可能就是任何一个“不再有用”的人。 而整个体系,不过是在靠着一个个“自杀”的案例,勉强维持着表面的平静,至于底下的烂根,早就烂到没法看了。
1.7万亿高铁大单突然黄了!中俄“分手”真相:不是不合作,是俄罗斯不敢“躺平”
【3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