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浙江大学发生了感人的一幕,一位巴东学子“向东升”,在陈行甲结束演讲后,怯生

名城探寻 2025-10-16 17:55:36

近日在浙江大学发生了感人的一幕,一位巴东学子“向东升”,在陈行甲结束演讲后,怯生生地找到他,俩人拥抱交谈,男孩忍不住落泪。 向东升的老家在巴东深山,那片曾被“肩挑背驮日子苦,爬坡上坎路难行”形容的土地,藏着他童年最真切的记忆。 小时候跟着长辈到县城办事,来回要走两天山路,证件不全还得跑好几趟,那些日子里,长辈嘴里念叨最多的就是“要是办事能容易点就好了”。 2011年陈行甲到巴东任县委书记时,向东升刚上初中,正是开始懂事后观察世界的年纪,陈行甲带来的变化,他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陈行甲到任时的巴东,深陷“塔西佗困境”,连续发生过数起轰动全国的恶性事件,政治生态浑浊。 这位新县委书记没有畏难,上任就公开“四不”承诺,随后顶着压力打掉“中标大王”,接连查处9名局长,连副县长、原县委副书记都被拉下马,一年多时间里亲自部署抓捕的工程老板和官员达87人。 这些在成年人看来惊心动魄的举动,在向东升和同学眼里,是“县里的风气真的变了”——以前办事总要托关系,后来村干部主动上门,连镇党委书记都宁愿开“屋场院子会”见群众,也不陪县委书记吃饭。 更让向东升一家感激的是“农民办事不出村”项目。陈行甲力排众议,在260个村建起信息化平台,100个审批事项授权村级受理,累计办结3.67万件。 向东升的母亲要办医保报销,以前得坐半天班车到县城,如今在村部就办完了,拿回钱时反复说“这书记是真为老百姓着想”。 陈行甲还带头和贫困户结亲,发动全县干部接力帮扶,向东升的邻居家就是受助户,靠着帮扶发展养殖,慢慢脱了贫。那些年,陈行甲为了宣传巴东旅游,亲自录MV、高空跳伞,这些看似“出格”的举动,在巴东孩子心里,成了最亲切的记忆。 向东升考上浙大,是全村的骄傲,出发前长辈们特意叮嘱他“要是能见到陈书记,一定要替我们说声谢谢”。他没想到真能在浙大的演讲现场见到这位改变家乡的人。 陈行甲在台上讲自己的人生“下半场”,讲离开官场后创办公益基金会,讲在河源搞“联爱工程”帮白血病儿童,讲为了推动特效药进医保四处奔走,这些话让向东升想起,陈行甲在巴东时就曾自掏腰包请艾滋村民吃饭,用行动消除偏见。原来这个人从未变过,只是换了一种方式为民做事。 拥抱时的落泪,藏着向东升太多复杂的情绪。那是对童年记忆里改变家乡的人的感激,是看到偶像始终坚守初心的感动,更是被“为人民做事”的信念点燃的共鸣。 陈行甲或许不知道,自己在巴东的每一个举措,都在一个少年心里种下了责任的种子,让他明白何为“感民之所感,急民之所急”。 这场拥抱超越了普通的见面。它印证了民心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体现在办事是否方便、风气是否清明的细节里。陈行甲用行动赢得的认可,没有随时间褪色,反而成了跨越山海的精神连接。这样的情感,无关奉承,只关真心——老百姓永远记得那些真正为他们做事的人。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115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55

用户10xxx55

4
2025-10-16 20:23

抖音上看到过 泪了

名城探寻

名城探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