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白岩松的独生子白清扬,高三因成绩优秀,被保送到英国伦敦国王学院。未曾想,他竟选择了最冷门的蒙古史专业。董卿诧异地问白岩松:“你不担心儿子以后不好找工作吗?” 白清扬对蒙古草原的向往,其实是父亲白岩松潜移默化影响的结果,作为蒙古族人,白岩松内心对故乡的眷恋,早已在家庭生活中慢慢渗透,而且他不是只在嘴上提及,更用实际行动传递这份情感。 白清扬小时候因为读金庸小说迷上了大漠草原,白岩松没把这类小说当“闲书”收走,反而直接带他去了内蒙古。 当小说里描述的场景,变成眼前真实的蓝天、绿草时,白清扬对草原的认知发生了改变 —— 从这时起,历史不再是课本上的文字,而是和自己有情感联系的故事。 之后,他的书包里开始塞满《蒙古秘史》这类书,房间墙上挂的是成吉思汗,手机铃声也换成了马头琴,这种从根上长出来的热爱,比任何考高分的目标都更有力量。 如果说民族血脉让白清扬对蒙古史有天然的亲近感,那白岩松的教育方式则进一步呵护了这份兴趣,白岩松把自己的教育方式比作 “放风筝”。 家长手里要攥着 “线”,但同时要给孩子足够的空间,让他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尝试、去成长,他这种教育思路还是从草原牧羊的经历中琢磨出来的:羊要自己找草吃,人也得自己选择人生道路。 白岩松在教育中不是甩手掌柜,反而像一个 “后勤部长”,全力支持儿子的兴趣,看到白清扬对历史着迷,他就主动找更多相关书籍给儿子。 白清扬高二时想去蒙古国实地考察,他就动用自己的人脉和资源,帮儿子加入了真正的考古队。这种支持不只是 “不反对”,而是有眼光的投入,帮儿子把兴趣落到实处。 更难得的是,白岩松给了儿子足够的心理支持,他对儿子的成绩持平常心,不做过高要求,老师曾担心白清扬因关注历史而偏科,白岩松却站出来为儿子说话,坚信兴趣才是引导学习的最好动力。 在这样允许试错、鼓励探索的家庭环境里,白清扬对蒙古史的热爱才从模糊的想法,变成了坚定的专业选择。 最终,白清扬用自己的经历回应了 “不好找工作” 的担忧,他的选择证明:在冷门领域做到优秀,比在热门领域里平庸更有价值。 当初亲戚们曾劝白清扬学会计、法律这类就业面广的专业,他却冷静分析:全世界研究蒙古史的专家不到两百人,而且很多珍贵的一手资料恰好收藏在英国,选择这个专业能接触到更核心的研究资源。 他的选择不是一时冲动,而是基于对行业现状和自身兴趣的理性判断,白岩松之所以不担心,也源于对儿子的信任,他常拿自己当年选新闻专业举例 —— 当年新闻专业也不算热门,但只要能在领域内做到不可替代,就不用担心发展问题。 白清扬的学业表现很快印证了他选择的合理性,白清扬在国际学术会议上用英文宣读论文,让在场的学者刮目相看。 他甚至在英国《泰晤士报》发表文章,考证出“丝绸之路上消失的驿站”,被业内评价为“填补空白”,国内顶尖大学向他抛出的橄榄枝,就是对他这种“无可替代”价值的最好认可。 后来,《光明日报》把这个故事称为“兴趣驱动型教育”的典范,白岩松常说,教育像炒菜,咸淡多少得看孩子的口味,也许教育的意义,从来不是设计一条完美的路线,而是“成全”——给孩子力量和勇气,让他去成为他想成为的那个自己。 主要信源:(澎湃新闻——《白岩松:我从没想把孩子培养成“谷爱凌”》)
如何看待预制菜进入校园?
【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