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死磕俄炼油厂:5600万吨产能归零,能砸停俄罗斯的战争机器吗? 就在刚刚 乌克兰突然宣布了 2025年10月16日,乌克兰军方突然宣布,他们在今天凌晨成功袭击了俄罗斯萨拉托夫州的一家炼油厂。乌军方说,这是俄罗斯最老的炼油企业之一,专门为俄罗斯军队提供燃料。 这已经不是乌克兰第一次炸这家炼油厂了。为什么乌克兰要死死盯住炼油厂不放呢?这种专门打击后方能源设施的打法,真的能改变战局吗? 稍微懂点军事的都知道,现代战争拼到最后就是拼后勤,而燃料就是后勤的“血液”。萨拉托夫这炼厂我特意查过,俄媒自己报过,它一天能产2000吨燃油,全是直供前线战车、战机的。反复炸它,就是在一点点抽干俄军的“血”。 更关键的是,这招直接往俄罗斯的钱袋子上捅刀子。能源收入占了俄GDP的6.3%,今年光石油这块就赚了1450亿美元,几乎全砸进了军费里。乌克兰最近六天连炸五个炼厂,一口气废掉5600万吨年产能,等于断了它的战争“提款机”。 但这话得掰开了看,5600万吨产能听着唬人,其实只占俄罗斯全年总产能的23%。而且俄军的“造血”能力没那么容易断,伏尔加格勒炼厂之前被炸,火势几小时就控制住,一周多就重新开工,利珊州的厂子受损半个月也恢复了一半产能。萨拉托夫这厂子是老资格,俄能源部门早备好了应急维修队和自产零件,说不定过几天又能冒烟生产——毕竟俄罗斯本身就是石化设备制造大国,零件供应不用看别人脸色。 乌克兰能把炸弹扔到这么远的地方,背后藏着更关键的门道。不是乌军突然变厉害了,是美国在后面递“望远镜”。英国《金融时报》爆过料,美国情报机构不仅给精准定位炼油厂的防空盲区,还帮着规划无人机路线,连攻击时机都算好了。就像上次炸萨拉瓦特炼厂,TB-2无人机能绕开S-400,全靠美方给的实时情报。更狠的是,他们还搭了个“打了看效果”的闭环,72小时内就能回头补刀,这才让袭击成功率蹭蹭涨。 可俄罗斯的钱袋子没那么容易捂死。虽然炼油厂被炸导致柴油出口暴跌,莫斯科郊区加油站排起了长队,俄政府还紧急叫停了燃油出口,但卡内基基金会的报告早指出来了,俄炼油系统有“缓冲空间”,就算20%产能没了,闲置产能和白俄罗斯的进口能补上缺口。实在不行,还能放宽标准让炼厂卖非标燃料,先把眼前的坎过去再说。能源收入是少了,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想靠这招掐断军费,还差得远。 没人提的是,这种打法早把两边的老百姓卷了进来。萨拉托夫炼厂周边的小镇,不少人靠这厂子吃饭,炸一次就得歇几天工,家里的生计跟着悬;乌克兰这边更惨,10月初俄军刚用30枚导弹炸了乌能源设施,数百万民众断水断电,眼看冬天要来了,暖气都没着落。俄军还在加码反制,一边部署S-500防空系统拦无人机,一边炸乌的无人机工厂,想端掉源头。这哪是改变战局,更像一场互相消耗的拉锯,最后受苦的全是普通人。 乌克兰的底气其实藏在西方的援助清单里。现在用的FP-2无人机,能飞1800公里还能自主躲防空,靠的是西方的卫星导航技术,成本才8万美元,炸一次炼厂能让俄一天亏500万,这“买卖”看着划算。可万一哪天援助断了呢?美国2026年要大选,要是共和党上台,对乌军援说不定就砍了,到时候别说炸炼厂,连前线的无人机都不够用。 说到底,乌克兰这招“釜底抽薪”是场聪明的战术博弈,却算不上能翻盘的战略杀招。短期能让俄军疼、让俄钱包紧,但俄罗斯的工业韧性、应急能力摆在那,真没那么容易被打垮。这场能源战到最后,拼的不是谁炸得多,而是谁的后盾更稳、谁能扛过更长的消耗。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用户18xxx52
等到俄罗斯炼油产能归零时再看看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