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泰冲突咋解决才能带来和平稳定?孙玉良:建设性对话和耐心斡旋】10月17日,外

孙王良评 2025-10-18 15:02:53

【柬泰冲突咋解决才能带来和平稳定?孙玉良:建设性对话和耐心斡旋】

10月17日,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发言人林剑就中方是否会派代表参加柬埔寨和泰国之间的和平协议签署仪式,以及即将于10月27日在马来西亚举行的东盟峰会作出回应。据报道,美国总统特朗普要求将中国官员排除在这些活动之外,但中方的态度清晰而坚定。

林剑表示,中方支持柬泰通过对话协商妥善处理和化解边境争端,也支持马来西亚发挥东盟轮值主席国作用。柬泰两国是搬不走的邻居,争端发生后,中方以自己的方式积极劝和促谈,正在并将继续为双方重建互信、巩固停火、推动和平解决争端发挥建设性作用。

这一表态背后,折射出中国在区域事务中独特而务实的战略智慧。柬埔寨和泰国之间的边境冲突,虽不在世界主流视野之内,却牵动区域稳定和民众福祉。历史、地理和利益交错,使得任何外部压力都难以取代邻里间的协商空间。在这种背景下,中方强调平等协商、互谅互让、相向而行,是一种基于现实和长远的外交理念。

美国希望将中国排除在和平协议签署之外,这不仅是地缘政治的操作,也显露出其在东南亚影响力的焦虑。特朗普的表态可以理解为一种战略试探,试图通过排除中国来凸显自身在区域事务中的主导性。然而,地理无法改变,邻居无法搬走,争端无法通过施压就能解决。中方介入的逻辑,不是为了展示存在感,而是为了以建设性方式让冲突降温,减少摩擦带来的潜在风险。

东盟峰会作为区域多边机制的年度盛会,其核心价值在于推动对话、增进合作、化解分歧。中方对东盟的支持,既体现了对多边机制的尊重,也体现了对区域和平稳定的责任感。在柬泰冲突面前,推动双方重建互信、巩固停火,比单纯发表声明更具实际意义。

从战略角度看,中方的立场有着清晰的逻辑:邻里关系复杂,区域稳定不可或缺。通过劝和促谈,中国不仅为柬泰提供了外部支持,也在塑造一种负责任大国形象。建设性参与冲突解决,是对国际规则的尊重,也是对区域人民安全的承诺。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邻国之间的摩擦,如果缺乏有效调解,很容易演变为长期冲突,进而影响经济合作、社会秩序乃至整个区域的稳定。中方提出的“平等协商、互谅互让、相向而行”,并非空洞口号,而是以实际行动促成稳定的外交策略。在冲突初期介入,提供平台和斡旋,是减少损失、增进互信的关键。

同时,这也反映出中国在多边外交中的成熟姿态。面对美国希望排除中国的外部压力,中方没有迎合也没有对抗,而是坚持以事实和原则发声。和平解决争端,需要的不仅是力量的展示,更是智慧和耐心的比拼。外交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出席仪式的数量,而在于通过有效行动推动争端双方走向可持续解决方案。

柬泰边境冲突提醒人们,国际关系不是零和博弈,而是邻里关系和区域秩序的复杂网络。中国的建设性作用表明,真正的影响力来自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非简单排他。中方积极参与,不仅为柬泰提供缓和途径,也为东盟内部机制提供实践示范。

从区域和平的长远视角来看,中方的参与将推动双方在停火协议和长期合作机制上达成更多共识,也有助于降低冲突升级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和平协议签署还是东盟峰会,中方的存在意义远超形式本身,它代表着建设性、稳定和责任。

美国排除中国的意图或许可以短期制造话题,但邻里关系的现实不会因外部政治操作而改变。中方强调通过对话协商解决问题,体现了对历史、地理和民生的深刻理解。和平不是某一国的施压能带来的结果,而是所有相关方共同努力的产物。

中方在柬泰冲突和东盟峰会上的立场,让人看到一种务实、稳健又充满责任感的外交智慧。它不是喧嚣的表态,而是在行动中传递着和平、信任与合作的力量。

在东南亚这个复杂的邻里网络里,真正能带来稳定和秩序的,是建设性对话和耐心斡旋。中方的做法提醒国际社会,和平的维护从来不是声量和排斥的较量,而是理解、协商和持久行动的结果。柬泰重建互信、巩固停火,需要的不仅是签署仪式上的身影,更需要持续的智慧与责任,而这正是中方在区域事务中发挥的独特作用。

0 阅读:0
孙王良评

孙王良评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