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钱也不卖给中国?”2023年,日德为打压中国发展,曾联手断供关键部件高铁车轮,单方面撕毁价值上亿的订单,结果正当他们得意之时,不料我国却“早有应对” 这类关键部件虽然看起来只是高铁上的一小块钢铁,但它的技术门槛却高得惊人。车轮部件必须承受高速运行时的剧烈摩擦和复杂应力,质量标准不仅要求高,还要极其稳定。 德国和日本在此领域深耕多年,的确积累了不少技术优势。多年来,部分中国高铁企业出于成本控制和产品多样化考虑,仍有一定比例的部件依赖进口。 也正是抓住了这个“软肋”,日德两国才敢在此处下手,试图借技术遏制给中国高铁制造“卡脖子”。 不过,他们显然低估了中国制造的韧性,也高估了自己的“垄断优势”。断供之初,不少西方媒体兴奋不已,认为这将迫使中国高铁减速,甚至可能拖累“一带一路”沿线项目的推进。 事实上,早在数年前,国内科技团队、产业链上下游就已经敏锐察觉到了这个潜在风险。 我国在“十四五”规划中就明确提出“关键核心技术攻坚”,高铁作为“新国之重器”,自然被列入优先序列。 相关科研机构与头部企业联手,针对车轮钢材的微观组织控制、热处理工艺、精密加工设备等关键环节展开攻关。 虽然这条路走得并不轻松,但在日德断供之前,国产化率就已经稳步提高,只是出于稳妥考虑,仍保留一部分进口渠道。 所以,当2023年断供事件发生时,很多国内业内人士其实已经“心中有数”。断供那天,国内几家大型高铁制造企业几乎没有受到实质影响。 更有意思的是,几家原本依赖进口的企业,在短短几周内就完成了全面国产替代,甚至部分指标超出了原有进口件标准。 这种“临危不乱”的表现,不仅没有让中国高铁慢下来,反而给了国产技术一次强势“出圈”的机会。 日德的算盘就此落空。更让他们尴尬的是,原定的订单一旦撕毁,不仅失去了市场,还触发了法律纠纷。 中国企业通过正式渠道提出索赔,相关仲裁程序已陆续启动。这不仅让他们在经济上损失巨大,更严重的是打击了自身的国际信誉。原本倚仗的“技术优势”,也在这次自毁长城的行为中黯然失色。 这不仅是制造能力的胜利,更是战略眼光的胜利。在面对外部不确定性时,唯有提前布局、未雨绸缪,才能真正掌握主动权。 如果说过去的中国制造是“追赶者”,那么现在的中国制造,正在以稳健步伐向“引领者”迈进。 断供事件之后,不少曾经质疑中国制造的声音悄然沉默,更多国家开始重新审视中国在高铁及其背后先进制造体系中的地位。 不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也从这件事中看到了中国高铁的“抗压能力”。技术稳定、供应稳固,关键时刻还能自我修复,这种综合实力,恰恰是国际合作中最重要的信用背书。 所以,日德的“断供”非但没有削弱中国高铁的国际影响力,反而让更多国家对我们的高铁技术更有信心。换句话说,他们的“封锁”,反倒成了我们最好的广告。 从这个角度看,2023年的这场“高铁车轮断供风波”,其实是一次深刻的“战略体检”。它暴露了问题,也验证了解决能力。 更为关键的是,它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浅显易懂的道理:在技术领域,绝不能寄望于他人的恩赐,而需将核心技术紧紧攥在自己手中,如此方能稳健前行。而今天的中国,已经有这个底气,也有这个实力。 素材来源:东南卫视 2025-10-01 22:09·东南卫视官方账号
“给钱也不卖给中国?”2023年,日德为打压中国发展,曾联手断供关键部件高铁车轮
风城高山
2025-10-19 10:34:47
0
阅读: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