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年前的这场稀土大战,以中国惨败收场,但最终却发现美西方才是真正的失败者! 十一年前那场围绕稀土的博弈,中国输得那叫一个彻底。2014年,世界贸易组织(WTO)最终驳回了中国就稀土出口相关判决提出的上诉,裁定中国限制稀土、钨、钼等产品的出口措施违反了国际贸易规则。 2014年那个夏天,世界贸易组织的一纸判决让不少国人捏了把汗——驳回中国上诉,裁定稀土、钨、钼出口限制违反国际贸易规则。这场被外界称为"稀土大战"的博弈,当时几乎所有人都觉得中国输得彻底,可时隔十一年再回头看,剧情早已悄然反转。 故事得从更早的时候说起。稀土被称作"工业维生素",小到手机芯片,大到导弹雷达都离不开它。曾经中国握着全球90%以上的稀土产量,却长期陷入"白菜价卖黄金"的困境。 为了遏制无序开采带来的生态灾难,规范行业发展,中国从2009年开始逐步收紧出口配额,没想到这一举动直接触动了美日欧的敏感神经。 2012年,美日欧联手将中国告上WTO,指责中国通过出口限制谋取不正当竞争优势。当时西方舆论一边倒,不少人觉得中国要么妥协放开配额,要么就得承担巨额赔偿。 要知道,那时中国稀土产业链还很脆弱,90%的分离提纯产能集中在中小企业,技术落后且污染严重,江西赣州等地因非法开采出现大片"稀土荒漠",土壤酸化、水源污染的问题屡见不鲜,后来安远县就有三人因非法开采稀土造成环境破坏,被判刑三年以上还需赔偿巨额生态修复费。 2014年判决落地时,不少人忧心忡忡,担心中国稀土产业会重回无序出口的老路。但没人想到,这场败诉反倒成了产业升级的"催化剂"。 中国没有放弃对稀土的管控,而是把重心从"出口限制"转向"内功修炼"——整合行业资源,关停上千家小作坊式矿山,集中力量攻关分离提纯技术,同时加大稀土功能性材料研发投入。 而赢得判决的美西方,当时看似占了便宜,实则埋下了依赖的隐患。美国本土虽有储量达1300万吨的稀土资源,位列全球第三,加州Mountain Pass矿山也曾是全球最大稀土矿,但因环保问题和成本过高在2002年停产,判决后重启却举步维艰。直到2025年,这家矿山产出的稀土仍需运到中国四川进行萃取分离,本土高纯氧化物产能几乎为零。 美西方试图打造独立供应链的努力更是处处碰壁。美国投入超过40亿美元,通过三部法案提供补贴和贷款,可本土冶炼成本比中国高2.3到2.8倍,环保审批平均要等42个月,ReElement Technologies投产的工厂产能利用率不足30%,还背着2.3亿美元负债。 稀土化工领域需要特殊资质的熟手,美国目前仅300到400人,缺口超过1000人。2025年美国钕铁硼毛坯需求1.6万吨,本土产能仅5000吨,70%仍需进口,国防部甚至将弹药、雷达等关键军品的稀土供应列为一级风险。 更讽刺的是,美国2025年前9月从中国直接进口的稀土氧化物虽降了42%,但通过泰国、墨西哥"洗产地"转入的氧化镨钕却有6000吨,实际仍依赖中国资源。 反观中国,如今已掌握全球最完整的稀土产业链,分离提纯技术全球领先,在永磁材料、储氢材料等高端领域占据主导地位,还建立起完善的战略储备体系。 当年那场败诉让中国看清了依赖单一出口管控的局限,转而锻造出不可替代的产业实力。而美西方赢了判决,却至今没能摆脱对中国稀土产业链的深层依赖,所谓的"胜利"早已变成持续的被动。 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留言~
贝森特喊话中国,愿意放弃100%加税,但是稀土限制必须取消美国
【26评论】【1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