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国防军对加沙发动空袭,孙玉良:报复与反报复成为循环死结】加沙的夜,又亮了

孙王良评 2025-10-20 14:00:31

【以色列国防军对加沙发动空袭,孙玉良:报复与反报复成为循环死结】

加沙的夜,又亮了。不是灯光,是火光。当地时间10月19日,以色列国防军对加沙地带南部拉法地区发动了空袭和炮击。就在几个小时前,这片土地还在喘息,试图在断电、断水、断药的困境中挤出一点生存的空间。而现在,轰鸣声再次撕开了夜的寂静。

这场袭击的导火索,来自一枚反坦克导弹。据以军消息,武装人员在拉法地区发射导弹并向以色列军方开火。以色列随即出动空军,对该地区展开反击,“摧毁多个军事设施”。听上去这是一场精准的军事行动,但在加沙,精准和误伤的界限总是模糊的。炮火落下的地方,不只是坐标,更是无数家庭的地理。

同一天的消息还提到,以军的打击范围并未止步于拉法,连加沙中部代尔拜拉赫地区也遭到袭击。几乎没有人再去数这些地名意味着多少平民区、多少街巷和市场,因为每一次轰炸都会改变地图。新的废墟覆盖旧的废墟,生活的痕迹被一层层掩埋,只剩下“打击目标已摧毁”这样的官样语言。

内塔尼亚胡主持的讨论结束后,一名高级官员对外宣称,以色列空军将“进行更多打击”。语气里没有犹豫,没有停顿,只是决心。外界早已听惯这种表述,它几乎成了以色列政府在每一轮军事行动前的固定语调:强硬、笃定、不可退让。而在加沙,这句话的回音,总是伴随着新一轮逃亡、新一批伤亡、新一段绝望。

拉法,是加沙南部最后一条出路。那里的边境口岸连接埃及,是物资、人道援助、病人撤离的通道。如今却成了新的战场。当反坦克导弹升空、空袭命令发出,救护车的路线也被炸得支离破碎。这个本应承载“逃生希望”的地区,如今正成为“战场中心”。

每当局势升级,世界舆论都会上演熟悉的循环:呼吁克制、谴责暴力、强调对话,然后陷入沉默。媒体的标题变成数字的堆叠:多少次空袭、多少人受伤、多少平民死亡。而这些数字的背后,是每一个失眠的夜、每一个无法撤离的母亲、每一个听到爆炸声就蜷缩的孩子。

以色列的“安全”成了一个永无止境的理由。任何一次火力展示,都被包装成防御。反坦克导弹的袭击无疑是威胁,但这场战争早已不只属于战场,它早就蔓延进民宅、市场、学校。防御变成循环,威胁成了常态。安全的代价,被压在了另一端的废墟上。

在内塔尼亚胡的会议室里,地图上标注的“打击点”是冷静的红圈;而在加沙,那个红圈意味着另一种人生的终止。战争的指令,是由政治语言构成的;而它的结果,却是由血肉承担的。对以色列来说,这是“行动”;对加沙来说,这是“生存”。

这场冲突的逻辑早已模糊。一次火箭弹换一次空袭,一次袭击换十次反击。每一方都坚信自己别无选择,每一方都在用力量证明自己的正当性。可这片狭小的土地,没有赢家。轰炸之后,尘埃落定的不是和平,而是下一次冲突的伏笔。

巴勒斯坦《圣城报》的报道用词克制,只写“袭击”。没有情绪,没有修辞,只留下一个冷冰冰的事实。也许是因为在那片土地上,语言早已被炸得没有多余的形容词。

在以色列国内,炮火的消息被包装为“必要行动”,电视上的解说员语气平稳,专家分析打击的战略意义。而在几公里外的加沙,人们靠着残破的信号上传现场画面:火光、哭喊、救援的灯。两个世界,用同样的夜色,演着完全不同的剧本。

战争的节奏越来越快,理性的空间越来越小。每一次打击都被冠以“清除威胁”,但威胁却在循环中增长。每一次会议都讨论“安全”,但安全却离人们越来越远。当一个国家把“安全”作为全部政治叙事的核心,它也可能陷入被自己制造的恐惧中无法自拔。

以色列空军的下一轮行动已经被预告,这意味着炮火仍在排队。外交场合会继续表态,人道组织会继续呼吁,世界会继续旁观。历史似乎被卡在同一帧画面:烟雾、残骸、哭声、警笛。

在这场不断循环的战争里,没有哪一个夜晚是真正的安宁。加沙的天被炸得通红,以色列的灯也通宵未灭。所有人都在为安全祈祷,但安全这两个字,在爆炸声里显得无比遥远。

或许有一天,当所有的地图都画满了红圈,人们才会意识到,那些被“摧毁的目标”,从来都不只是军事设施。那是一个民族的呼吸,是孩子的睡梦,是普通人仅剩的一点生活感。

而今夜,又有新的火光升起。

0 阅读:4
孙王良评

孙王良评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