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上喊着“找个能说话的人”,心里却盘算着另一笔账。 先把尺子拿出来,量身高、查家底,把硬件条件一项项打勾,通过了,才慢悠悠问一句:咱俩聊得到一块不? 这话,根子在作家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 书里杨百顺、牛爱国他们一辈子的苦,就是那份说不出口的孤独,逼着人只能“出走”。 他们要的不是话多,是懂你,是一句话能照亮心里。 可现实把这掰扯成了另一回事。 有人说得透:这不是找灵魂伴侣,是给硬件审核过的候选人,增加一个软件要求。 也有人辩解:没面包,谈啥爱情? 先看条件是现实。 但更多人觉得,这就是贪心,既要物质的顶配,又要精神的共振。 如今的婚恋观,也越来越看重“情绪价值”,但这“价值”却成了物质筛选后的附加题。 自己先用高门槛筛掉一堆人,再在剩下的小圈子里苦寻灵魂。 那朵本可能为你盛开的一生繁花,是不是就这样,被亲手掐断在了发芽前? 择偶观 灵魂伴侣
人到中年,最悲凉的是什么?
【1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