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董事长表示,如果中国大陆强攻台湾,那么大陆只会得到一个“经济死岛”。 台积电作为全球唯一能量产3纳米芯片的企业,其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高性能计算业务贡献了59%的营收,苹果、英伟达等科技巨头的AI芯片订单几乎全部依赖其产能。 这种技术垄断力,让台积电被部分势力视为“台湾经济护城河”,甚至衍生出“硅盾”理论——即通过控制高端芯片供应链,迫使大陆在台海问题上投鼠忌器。 董事长刘德音的“经济死岛”论,本质是对这种理论的操作化表达。他强调台积电的全球化布局:美国亚利桑那州工厂已投入1650亿美元,计划生产全美30%的2纳米芯片;日本熊本、德国德累斯顿的工厂也在扩建。 这种“去台湾化”的产能分散,被解读为对大陆的威慑——即便台湾本土工厂遭袭,全球供应链仍可运转。但数据暴露了矛盾:2025年台积电营收中,中国大陆市场仍占15%,且中芯国际等大陆企业正以每年11%的增速追赶,28纳米以上成熟制程产能已占全球42%。 张忠谋的言论将争议推向高潮。这位94岁的台积电创始人,在2025年10月的一次论坛上直言:“若美国铁了心对付中国,大陆真的无能为力。” 他以自身美国公民身份为注脚,强调美国掌控着芯片设计软件(如Synopsys)、光刻机核心部件(如ASML的极紫外光源)等产业链命脉。 这种技术霸权思维,与民进党当局“倚美谋独”的策略形成共振——美国通过《国防授权法案》要求台积电转移产能,民进党则配合将半导体产业作为“外交筹码”,甚至提出“台湾模式”向美国转移技术。 但现实数据戳破了这种幻想。2025年大陆半导体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8%,中芯国际利用DUV光刻机实现等效7纳米芯片量产,良率突破60%;华为海思的麒麟芯片在测试中表现稳定,预计全年营收达8000亿元。 更关键的是,全球芯片需求结构正在变化:AI算力需求虽推动先进制程发展,但车用芯片、工业控制等成熟制程市场占整体需求的70%,而这正是大陆企业已建立优势的领域。 民进党当局将台积电工具化的代价,已清晰体现在台湾社会。美国要求台积电赴美建厂,导致其2024年亏损近400亿新台币,工会罢工、文化冲突、成本飙升等问题频发。 与此同时,台湾内部民调显示,63%的民众不满赖清德处理两岸关系的方式,88%主张维持两岸沟通。这种反差暴露出根本矛盾:技术霸权或许能短暂影响产业格局,但无法解决台湾经济对大陆的深度依赖——2025年台湾对大陆出口额仍占其总出口的40%,而民进党当局推动的“经济脱钩”政策,已导致台湾半导体设备商订单减少15%。 大陆的应对策略则展现出战略定力,通过《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的意见》等政策,为台胞提供同等待遇,2025年前三季度申领台胞证数量同比增长30%,加速半导体产业自主可控,预计2030年大陆芯片产能将超台湾。这种“软硬兼施”的策略,正在改写台海博弈规则。 当技术霸权遭遇主权原则,台积电的“警告”终究是场危险的游戏。历史经验表明,没有产业能凌驾于国家主权之上——日本东芝、法国阿尔斯通等企业都曾因地缘政治被制裁,但最终推动问题解决的仍是国家层面的博弈。对于台湾而言,半导体产业的价值在于促进两岸经济融合,而非作为分裂工具。 这场争议留给两岸的启示是:在科技竞争与地缘政治交织的今天,产业合作需要以尊重国家主权为前提。当台积电的芯片仍在大陆手机、服务器中运转,当台湾民众依然频繁往来于两岸之间,任何试图用技术割裂血脉的尝试,都注定是历史的逆流。 大家如何看待产业博弈与国家统一的关系?技术霸权能否真正改变台海局势?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台积电董事长表示,如果中国大陆强攻台湾,那么大陆只会得到一个“经济死岛”。 台
鉴清评趣
2025-10-22 11:51:06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