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与杨振宁的差别在哪?很多人理解错了,答案在他们的归宿里。 钱学森和杨振宁

椰子说历史 2025-10-22 13:37:45

钱学森与杨振宁的差别在哪?很多人理解错了,答案在他们的归宿里。 钱学森和杨振宁,这俩人的话题总是绕不开,要讨论,得先看看出身,钱学森在上海出生,家里那股书香气,他父亲很早就去日本留学,在教育圈里是个人物,杨振宁晚了十年,合肥人,他父亲是北大数学系的教授,所以说小时候见识都不差,钱学森上的是北师大附中、交大,杨振宁直接进了清华,老师是叶企孙、吴大猷这种级别的,后来他俩在西南联大还聚过一阵子,一个搞航空,一个搞物理,学习都特别认真,笔记写了一摞又一摞,成绩从来没掉下来过。 联大读完,一个去了加州理工,一个去了芝加哥大学,拜的师傅是冯·卡门、费米,都是那个领域里顶尖的人物,钱学森研究航天系统,杨振宁专攻量子理论,他们发的论文,让不少专家都觉得惊艳,三十岁上下的时候,两个人的履历都相当漂亮。 1950年,算是个转折点,钱学森下定决心要回国,美国那边不放人,FBI天天盯着他,理由也简单,“他一个人能顶五个师”,就这么给软禁了五年,每天都有人来查,书也看不了,信也写不成,朋友也见不着,人瘦了三十多磅,精神都快扛不住了,冯·卡门他们帮着说话,也没用。 那段时间,杨振宁在普林斯顿搞他的学问,1954年弄出了非阿贝尔规范场,1956年跟李政道一起提出了弱相互作用下的宇称不守恒,吴健雄的实验一出来,1957年就拿了诺贝尔奖,一下子成了华人科学圈里最亮眼的两个人。 钱学森后来总算是回国了,1955年,带回来几千页的笔记,那时候国内计算机不超过三台,导弹火箭的底层逻辑全靠他这些东西,你看1960年东风一号试射,1964年原子弹爆炸,1970年东方红卫星上天,这些项目都是从他那份国防航空工业意见书开始的,后来他当了国防部五院的总设计师,“两弹一星”的合照里总能看见他,几十年再没出过国,技术文章也不公开,一直到去世。 杨振宁在美国接着做研究,1966年建了理论物理研究所,带了不少学生,论文和奖项拿了一大堆,1971年他想回国看看,见了邓稼先,对方跟他说“没有用外国一颗螺丝”,杨振宁心里挺有感触,后来就在中美两边跑,像个科学使者,1999年回到清华当了讲席教授,精力慢慢都转回了国内,2015年放弃了美国国籍。 钱学森是没拿诺贝尔奖,但他进了美国国家工程院,冯·卡门都说他是世界顶级的,导弹、火箭、航天、卫星这些大项目,他搞的是系统工程,讲究的是技术落地,跟发一篇论文不一样,他更像个“建筑师”,他的奖杯就是一次又一次的成功发射。 杨振宁是理论物理的顶级高手,规范场、对称性、杨-巴克斯特方程、共形场论,很多模型体系都少不了他,标准模型里有他的贡献,名字都写进了物理教科书。 钱学森的归宿是中国的发射架,几十年不出国,专心搞咱们自己的技术护城河,杨振宁是绕了一圈,各种奖项、讲座、会议都见过了,晚年还是回到了清华,把手稿都捐了出来,2025年去世后,诺奖官网发了悼词,清华图书馆还给他设了资料馆,那块写满数学公式的黑板,就是他最后的讲台。 一个人的名字钉在了雷达站上,一个人的名字刻在了粒子图谱里,你要问谁更重要,都重要,你要问谁更“沉”,那得看你把重量放在哪儿,钱学森让我们能造出自己的东西,杨振宁让别人尊重我们的公式,一个负责打好地基,一个负责搭起框架,选择的路不一样,走法也不一样。 在那个最难的年代,他们俩谁都没掉队,一个早早地去了戈壁滩,陪着国家搞军备竞赛,一个顶着诺奖的光环回来,在清华的黑板上继续播种,真要比较的话,就看你信导弹能护国,还是信理论能撑起未来,答案其实就在眼前,一个心安于发射架,一个根落在了讲堂,这就是他们的区别,也是那个时代留给我们的回答。

0 阅读:64

评论列表

也知风雨

也知风雨

1
2025-10-22 14:13

两位科学巨匠研究方向不同,钱老的研究方向是国家紧缺急需,也能把成果实实在在落地的。。。杨振宁先生的研究需要优渥的研究环境,且主要是理论当面的前沿研究,当时的中国确实无法给予支持。。。

猜你喜欢

椰子说历史

椰子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