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中国,印度只看到了“皮毛”? 印度外长苏杰生说,印度有两堂课要向中国学习:一,中国利用美国,在过去30年取得快速发展;二,韬光养晦,睦邻友好,使世界安全。 作为印度的外长,苏杰生还是比较的清醒,但还是跳不出印度人那种神一般的思维方式。印度真想如中国一样,用很短的时间消除贫穷,取得国防、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仅以上两堂课还远远不够。 不得不说,苏杰生能主动提“向中国学习”,在印度政坛里算难得的“务实派”,可这两句话一出口,还是暴露了他对中国发展逻辑的“雾里看花”——把中国的成功简化成“利用美国”和“低调做人”,就像看到别人考了满分,只觉得是“运气好”“会讨好老师”,却压根没瞧见人家桌案上堆成山的笔记、熬到深夜的灯光。 先说说这个“利用美国”的说法,实在是差了十万八千里。中国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从来不是“依附”谁、“利用”谁,而是一场举全国之力的“自我革命”。改革开放初期,我们确实融入全球化,和包括美国在内的国家开展合作,但这不是“借力”,而是“顺势而为”——用市场换技术,用汗水换机遇,每一分发展成果都是工人在流水线加班、农民在田埂上耕耘、科研人员在实验室里熬出来的。美国给的是“合作机会”,不是“发展礼包”,更何况后来他们还动辄搞技术封锁、贸易打压,中国能扛过来甚至越做越强,靠的是“自力更生”的骨气,是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是把核心技术攥在自己手里。把这说成“利用美国”,本质上是把中国的主动奋斗,矮化成了“依附式发展”,既没看懂中国的战略定力,也低估了中国人民的拼劲。 再看“韬光养晦,睦邻友好”,这话只说对了“表”,没摸到“里”。“韬光养晦”不是装怂、低调,而是一种清醒的战略选择——知道自己要什么,更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上世纪九十年代起,中国认准“发展是第一要务”,把所有精力扑在经济建设上,哪怕遇到摩擦也尽量克制,不是怕谁,而是不想被杂事打乱发展节奏。这种定力背后,是全国上下“一盘棋”的共识,是稳定的政治环境、高效的执行体系在托底。可印度呢?国内民族矛盾、宗教冲突不断,各邦之间像“散装联盟”,政策朝令夕改,今天喊着“赶超中国”,明天又陷入党派内斗,连最基本的发展共识都没拧成一股绳,就算想学“低调”,也没底气把精力全放在发展上。 至于“睦邻友好”,中国玩的是“真心换真心”,印度却总带着“霸权思维”。中国搞“一带一路”,是帮周边国家建公路、修铁路,一起赚发展的钱;和东盟、中亚国家相处,是平等协商,从不搞“老大做派”。可印度呢?在南亚搞“势力范围”,对邻国动辄搞制裁、搞封锁,连和巴基斯坦的边境问题都常年剑拔弩张。“睦邻”的前提是尊重,是互利,不是把邻居当成“小弟”来管控。印度连这点都没想明白,就算嘴上喊着“睦邻”,也只是空架子。 其实印度真正该学的,是中国发展的“根”,而不是浮在表面的“形”。第一要学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底色。中国能消除绝对贫困,靠的不是口号,是“精准扶贫”的绣花功夫,是各级干部沉到村里一户户帮,是举全国之力补短板。印度至今还有数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却把大量资金砸在军备竞赛上,连老百姓的基本民生都顾不上,怎么可能复制中国的脱贫奇迹? 第二要学的,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中国建高铁、搞基建、攻芯片,靠的是全国资源的统筹调配,能快速整合力量啃硬骨头。印度呢?修一条公路能吵十年,建一座机场能拖八年,党派之间互相拆台,利益集团盘根错节,就算有再好的规划,也落不了地。 第三要学的,是“久久为功”的耐心。中国的发展不是“一夜暴富”,是几十年如一日的深耕细作——从改革开放到加入WTO,从脱贫攻坚到科技创新,每一步都踩得稳、走得实。印度总想着“跨越式赶超”,今天学这个模式,明天抄那个经验,急功近利之下,反而把自己搞成了“四不像”。 苏杰生的“两堂课”,说到底是把中国的发展密码解读得太浅了。中国的成功,从来不是靠“利用谁”或“装低调”,而是靠道路选得对、人民拼得狠、制度撑得住。印度要是真想来取真经,得先放下“神一般的思维”,沉下心看看中国发展背后的“里子”,而不是只盯着表面的“面子”。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