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败家子吴敬梓,挥霍完他爹留给他的2万两白银之后,一夜变为了贫民,于是他搬离了

炎左吖吖 2025-10-23 10:56:14

清代败家子吴敬梓,挥霍完他爹留给他的2万两白银之后,一夜变为了贫民,于是他搬离了豪宅,和妻妾都住在了贫民窟里,小妾们因为年轻纷纷都改嫁了,只有老妻守着他。 1741年,在南京秦淮河畔一间四面漏风的茅草屋内,四十四岁的吴敬梓正就着妻子叶氏捂热的砚台写书。 谁能想到,这个在寒夜里呵手成文的落魄文人,三十年前还是全椒县人人艳羡的“官四代”公子哥? 1701年,吴敬梓生于安徽全椒的“官宦世家”。 曾祖是探花郎,祖父是监生,叔伯兄弟多中进士,父亲吴霖起也是地方官员。 用如今的话说,他是顶配版“官四代”,打小锦衣玉食,连田产都占着百顷。 命运的转折始于十八岁。 父亲病逝,留下一份让全族人眼红的遗产,白银两万两。 要知道,乾隆年间普通农户一年开销不过十余两,这笔钱够买下半座县城的良田,或是让十户人家吃穿不愁一辈子。 可吴敬梓接得住这份“厚礼”吗? 史书记他:“素不习治生,性富豪上”。 通俗点说,就是根本不会过日子。 他爱请客,三教九流的朋友来了,天天摆流水席喝酒赋诗。 他重义气,穷书生没钱赶考,他立刻塞盘缠。 连族里长辈劝他“留些家底”,他都拍着胸脯笑:“钱财是身外物,人生得意须尽欢!” 更要命的是,族里人早盯着他这根“独苗”。 按清代继承法,他是父亲嫡子,却又过继给伯父当嗣子,双重身份成了某些人的“算盘珠子”。 叔伯兄弟轮番上门,今天搬走一箱古籍,明日抬走半车田契,美其名曰“帮着照管家业”。 年轻气盛的吴敬梓哪见过这阵仗? 一来二去,竟真应了那句“越败家越豪横”。 反正早晚要被抢,不如自己先造个痛快! 不到十年,田产卖光,宅子典当,连给母亲办丧事的钱都要借债。 到了1736年,吴敬梓彻底成了“全椒县最丢人的官宦子弟”。 族人戳脊梁骨说他“败光祖宗脸面”,邻居背后议论他“早晚要讨饭”,连当年捧他的狐朋狗友都躲得远远的。 1733年,33岁的吴敬梓扛不住冷嘲热讽,带着妻子叶氏和几个小妾,搬到了秦淮河畔的破房子里。 这落差,比从云端摔进泥里还疼。 从前住的是雕梁画栋的大宅,现在只能挤在漏风的茅草屋。 最扎心的是人心。 年轻的小妾们熬不住清苦,一个接一个卷了细软改嫁。 有的留下一句“老爷好自为之”,有的连招呼都不打,只留下空了的妆匣。 叶氏从前连针线都不碰,现在每天天不亮就去河边捡菜叶,回来纺纱换糙米。 唯有叶氏没走。 这个当年坐八抬大轿进门的女人,此刻正蹲在河边洗捡来的菜叶,给他熬粥做饭。 她把吴敬梓的旧书整理好,用破布缝成书套,说:“你写的字,比什么都金贵。” 但也正式搬去秦淮河的日子里,让他看清了世态炎凉。 从前他是“吴少爷”,人人奉承,如今成了“穷秀才”,连药铺掌柜都敢翻白眼看他。 他常去书铺翻旧书,看里面夹着的名士手札,听茶客闲聊官场轶事。 这些鲜活的素材,后来都成了他笔下的故事。 他开始写《儒林外史》。 没有书斋,茅屋的土炕就是书桌,草纸背面、旧账册空白处都是文章。 他写范进中举后疯癫,写严监生临终挑灯芯,写匡超人从孝子变市侩。 书里有个细节,鲁小姐丈夫落魄,她“亲自刺绣易米”鲍。 廷玺妻子王太太,每晚给写书的丈夫添灯油。 这些鲜活的妇人形象,原型正是叶氏。 可以说没有叶氏捂热的砚台、粥饭,就没有这些刺向世俗的笔锋。 1751年,《儒林外史》手稿开始在文人圈传抄,但吴敬梓的生活并没有好转。 而叶氏依然保持着“体面”她,每日都会做好粥饭。 虽然没有荤腥,但吴敬梓却吃得香甜,说这是“人间至味”。 1754年,吴敬梓在扬州病逝。 人们在他的枕头下发现未完成的《乾隆江宁府志》稿件,扉页上写着:“吾妻叶氏,三十载荆钗布裙,未尝一日失色。” 这一年,叶氏不过四十多岁,她没有哭,反而把丈夫的手稿整理好,交给南京的书商:“他的文字,该让更多人看见。” 后来,《儒林外史》刊行,成了“中国古代讽刺小说巅峰”。 吴敬梓的一生,是“败家子”的反面教材,也是“文学斗士”的正面传奇。 他挥霍掉了2万两白银,却用文字赚回了“千古留名”。 他失去了豪宅和妻妾,却得到了叶氏一辈子的坚守。 而叶氏,这个在历史中没有留下名字的女人,用最朴素的方式,诠释了什么是“爱”! 今天我们读《儒林外史》,读的是官场的荒唐、文人的虚伪,更是一段“贫贱夫妻百事哀”的真情。 主要信源:(山西新闻网——吴敬梓的“失败”人生)

0 阅读:2
炎左吖吖

炎左吖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