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在加勒比“扫毒”是正义的吗?联合国专家:这是“法外处决”】
加勒比的海风又起浪花,但这回被掀翻的不是走私船,而是国际法的底线。联合国人权专家21日罕见点名批评美国:以“扫毒”为名,在加勒比国际水域击沉船只、击杀人员,这样的行动已经构成“法外处决”,严重违反国际法,威胁地区和平。是的,他们用的是“法外处决”这个词——这可不是外交辞令,而是一记正面打击。
过去几个月,美国军舰频繁出没加勒比海,说是执行“反毒任务”。从9月以来,美方宣称在委内瑞拉外海击沉7艘所谓“运毒船”,打死至少27人。听上去像动作片剧情,可问题是,美国缉毒署自己的报告都显示:委内瑞拉并不是流入美国毒品的主要来源。换句话说,美国打的是“毒贩”的旗号,干的却是另一回事。
三名由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任命的独立专家在声明里说得很直白:即便美方说的那些“贩毒”故事是真的,也不代表他们能在国际水域开火杀人。国际法里有明确规定,在没有正当法律依据的情况下使用致命武力,就是非法。换句话说,美国这波“扫毒行动”,更像是自己在海上扮演法官、陪审团和刽子手。
而在此之前,美国领导人已经公开宣布——中央情报局获准在委内瑞拉开展“秘密行动”,五角大楼正在考虑直接在委内瑞拉境内发动“反毒打击”。这不是秘密,这是明目张胆的越界。专家们的评语更像是一份警告:这类行动严重违反《联合国宪章》精神,侵犯主权,破坏地区和平。如果有人在加勒比海上开第一枪,那火药味不会只停在海面。
让人发笑的是,美国还说自己是在“自卫”。理由?委内瑞拉的“阿拉瓜火车”等组织被他们贴上“恐怖组织”标签。但联合国专家翻了翻账本,指出这些组织并没有攻击美国,也没有威胁美国本土。换句话说,美国的“自卫权”是自封的。国际法从没规定可以为了“预防潜在威胁”去打别人家。要是都照这个逻辑干事,世界早乱成一锅粥。
委内瑞拉当然不干。外长希尔直接在社交媒体上回击,说联合国专家只是确认了他们一直以来的指控:美国制造假想敌,虚构“防卫理由”,为的是在加勒比上演一场“屠杀”。这番话不夸张。因为如果真有27人死于所谓的“运毒船”,那些生命在国际法眼里也是无辜的,他们没有受审、没有判决、没有机会说话。
加勒比海曾是殖民者的后院,如今却成了某种“例外区”。过去美国在拉美的手段并不新鲜——从智利到巴拿马,从尼加拉瓜到古巴,中情局的身影屡屡出现。如今,只是换了说法,从“反共”变成“反毒”,从“援助”变成“干预”。时间在走,逻辑没变。
更让人寒心的是,这类行动总披着正义的外衣。先是渲染危机,再宣布动手,最后再由媒体包装成“地区稳定的必要行动”。可专家的话戳破了这一层幻象:这不是“稳定”,这是危险升级,是对地区和平的公然威胁。加勒比那些岛国,早就被战争阴影吓怕了。巴西、古巴、墨西哥、哥伦比亚、玻利维亚等国纷纷发声,谴责美国在拉美的军事冒险,要求尊重主权与国际法。这种集体反弹,在拉美已经许久未见。
更微妙的是时机。美国正陷在多线博弈中,对外又需要彰显“力量”。而加勒比这片海,刚好是力量展示的舞台——地理位置关键,政治风险低,舆论操作容易。于是,一场“扫毒行动”就成了政治秀场。只是这场秀,流的是真血。
那些被击沉的船是否真运毒?没人有完整证据。那些被打死的人是否真是罪犯?没人确认身份。国际社会要求调查,可调查的主角——美国——拒绝回应。这种沉默,比任何声明都响亮。它在告诉世界,所谓“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规则掌握在谁手里,谁就能解释成什么样。
加勒比的故事,是旧梦重演。美国的航母群仍在海上游弋,雷达屏幕上闪烁的不是毒贩踪迹,而是主权边界。过去几十年,拉美国家一次次从干涉的阴影里挣扎出来,如今又得防着这熟悉的剧本重演。联合国专家的声明也许无法阻止军舰,但至少在纸面上留下了人类社会的一点底线:国际法还在,正义的声音还没被海浪淹没。
夜色降临,委内瑞拉的港口灯火未灭。有人在守望,有人在怒骂,有人在祈祷。而那片被称作“国际水域”的地方,或许已经不再国际——它成了大国意志的延伸。海面平静,却隐藏着震动。未来的加勒比,不需要更多的枪声,需要的是停下手指、放下武力的那一刻清醒。因为再多的“正义理由”,都掩盖不了一个事实:在国际水域开火的那一瞬,国际法就被打成了碎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