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向赞比亚提供粮食援助,孙玉良:用行动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卢萨卡的阳光下

孙王良评 2025-10-23 14:59:37

【中国向赞比亚提供粮食援助,孙玉良:用行动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卢萨卡的阳光下,一场看似平常的交接仪式,却让无数双眼睛重新聚焦到非洲南部那片被旱风灼烧的土地。赞比亚副总统纳卢曼戈在台上真诚地说出那句感谢:“中国和世界粮食计划署的援助非常及时。”短短几个字,却像一阵凉风,吹进了被饥荒折磨已久的村庄。

干旱,让赞比亚的南方省与西方省几乎陷入停滞。土地龟裂,庄稼枯死,牛羊瘦成影子。对于这里的农民来说,粮食不是抽象的经济概念,而是眼前的生死线。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中国的援助船队抵达,带着实实在在的粮袋,也带着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的承诺。

这不是第一次中国伸出援手,但每一次都来得刚刚好。因为它不是施舍,而是共担。项目由中国政府在“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项下出资,通过世粮署实施,直接惠及那些被气候折磨的人。这种三方协作的模式——中国、联合国、非洲国家——正是全球南方正在形成的新型合作模板,不靠大国说教,不玩空洞口号,而是踏踏实实地解决问题。

中国驻赞比亚大使韩镜在发言中提到,这是中国落实全球发展倡议的具体行动。这句话背后,有一种力量——那不是外交辞令,而是一种系统性的全球责任感。中国没有用口头外交,而是把钱、资源、粮食、物流统统投到最需要的地方。不是谈理念,而是送干粮。

有人会说,这只是几袋粮食,能改变什么?可对一个饥饿的孩子来说,一碗粥就是世界的全部。对一个靠天吃饭的农民来说,能撑过旱季,才能有来年。中国的援助不只是给他们一顿饭,而是给他们一点时间,让他们能继续生活、继续种地、继续等待雨季的归来。

而这场援助的背后,其实折射出全球气候危机的另一面。非洲的干旱,不是单一国家的问题,而是整个地球的镜像。发达国家碳排放几百年留下的烙印,正让最脆弱的国家付出代价。农田荒了,河流干了,孩子饿了。而那些制造了问题的国家,却在开会、签约、讨论,讨论到粮食都烂在仓库里。反倒是远在亚洲的中国,默默派出物资、启动基金、联系联合国,用行动代替了争论。

这也难怪,赞比亚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因为他们看见的是“朋友”而不是“评委”。在非洲的语境里,援助不是一纸合同,而是一份情义。中国和赞比亚早已不是“捐助者”和“受助者”的关系,而是共同走在发展的泥路上。中国在基建上帮他们修路、建桥、通电,如今又在粮食危机中送上援手。这种互助,像是一场漫长但温柔的革命——不喧嚣,却深远。

而世粮署的参与,让这场援助有了国际框架的公信力。它不是一国之施,而是多边合作的新样板。对中国来说,这种“在联合国框架内的建设性作用”是一次展示,也是一种责任的承担。多年来,中国在非洲的身影已经从援建公路、医院,转向可持续发展与民生保障。如今连应对气候变化的粮援,也变成了外交与人道主义的交汇点。

此刻的卢萨卡,正进入旱季的尾声。粮仓里堆满了中方和世粮署标识的麻袋,那些袋子不是冰冷的外交符号,而是生存的象征。孩子们在粮仓外奔跑,母亲们拿着分到的粮食回家,那些画面,比任何外交公报都更有说服力。

而这场援助,也让人重新审视“全球发展倡议”的含义。过去,“发展”往往被定义为经济增长、投资规模、GDP指标。如今,中国让世界看到另一种定义:发展是共同体的命运连结,是在别人最困难的时候伸出手。它不是高高在上的国际项目,而是实实在在的一袋粮、一口饭、一份生存的尊严。

这种力量,或许不轰轰烈烈,却有着穿透人心的温度。中国在非洲的行动,从来不是“援助外交”的算计,而是历史延续的逻辑——曾经,中国也挨过饿,也知道什么叫“缺粮的恐惧”。正因为懂得,所以愿意帮。

而对于非洲来说,这份援助并不意味着依赖,而是信任的开始。它让非洲看到:在这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里,仍有人相信合作的力量,仍有国家愿意和他们一起走。

夜幕下的赞比亚首都灯光稀疏,但粮仓的灯还亮着。那光不耀眼,却很坚定。它照亮的,是一个国家的感激,也是两个文明之间无声的共鸣。

中国的援助船队已经离港,但那一袋袋粮食,会被分发到更远的村庄,会被煮成热饭,会被孩子们吃进嘴里。这,就是援助的意义——让世界的冷漠少一点,让生存的希望多一点。

在卢萨卡的风里,传来一句话:“中国来了,粮也来了。”这话朴素,却足够说明一切。

0 阅读:8
孙王良评

孙王良评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