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停收停用账号:让数字墓碑永远矗立,是科技对生命的温柔致敬 “爸爸的微信找不到了,我和他最后一点联结也没了。”去年,一位网友的崩溃发帖曾让无数人共情——父亲离世十年,承载着回忆的微信账号因长期未登录被回收,聊天记录、朋友圈影像尽数消失。而如今,这样的遗憾将不再发生。2025年10月,微信公关总监在“微信派”播客中正式宣布:自今年9月起,不再回收长时间不登录的停用账号,逝者的朋友圈也将永久保留。这一决策,被网友称为“数字时代最温暖的政策调整”。 在互联网发展的数十年里,“回收休眠账号”曾是行业共识。从技术角度看,清理长期不活跃的账号能节省服务器资源、降低运维成本,符合平台的商业逻辑。但随着数字生活的深度渗透,账号早已不是一串冰冷的代码——它是母亲生前发的最后一条家庭聚餐朋友圈,是父亲留下的语音消息,是恋人未删完的聊天记录,这些数据拼凑成的“数字人格”,成了生者缅怀的重要载体。此前,为留住逝去亲友的账号,不少人被迫定期登录、维持手机号存续、甚至在余额里预留资金,用笨拙的方式对抗系统规则。微信此次政策转向,正是看到了数字遗产背后的情感重量,让科技第一次主动向生命记忆低头。 这份温暖的背后,也藏着待解的命题。《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四十九条虽规定,近亲属为合法利益可查阅逝者个人信息,但微信账号的所有权仍归平台,使用权随用户离世终止。这就导致现实中的矛盾:子女想导出父母的聊天记录作纪念,却可能因无法登录受阻;而若开放登录权限,又可能泄露逝者生前的私密对话或第三方隐私。就像已故歌手李玟某平台账号被陌生手机号登录的事件所暴露的,数字遗产的“保护”与“滥用”仅一线之隔。此外,若逝者生前设置了“朋友圈三天可见”,亲属能否修改权限?账号长期闲置可能面临的盗号风险,又该如何防范?这些问题,都需要更细致的规则来平衡。 但不可否认,微信迈出的这一步,为行业树立了“科技向善”的标杆。它不再将账号视为可循环利用的“资源”,而是承认其作为“生命叙事载体”的价值——就像现实中的墓碑不会因时间推移被拆除,数字世界的记忆也不该被轻易抹去。未来,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平台跟进,更期待法律层面能出台清晰的数字遗产管理框架,让每个人都能在生前做好“数字身后事”的安排,让生者不必在“怀念”与“隐私”间艰难抉择。 当一个人的物理生命落幕,他留在微信里的每一条动态、每一段语音,都是写给世界的最后一封情书。微信选择保留这些情书,不仅是对个体生命的尊重,更是数字文明走向成熟的标志——毕竟,真正的进步,从来都不止于技术的突破,更在于对人的关怀始终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