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禁将手机等电子产品带进课堂手机禁入课堂,不止是“禁”那么简单。
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在“严禁电子产品进课堂”时,看到的不只是对学生专注力的保护,更是一次对教育生态、家庭责任与技术边界的深度思考。
从健康角度看,中小学生近视率的攀升、大脑发育的潜在风险,都在为这项政策提供科学注脚。但政策落地,绝不能是“一禁了之”。课后作业的电子化需求、寄宿生的通讯刚需,都是现实考题。就像深圳对电话手表的分类管理,福建的全面禁止,不同地区的探索告诉我们,精细化才是关键。
更值得关注的是“替代方案”的温度。学校的公共电话、带定位的电子学生证,这些细节里藏着教育的人文关怀。而家长的“无手机亲子时间”、平台的“未成年人模式”,则把责任从学校延伸到了家庭和社会。
说到底,禁止手机进课堂只是第一步。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让他们学会辨别信息、管理屏幕时间,才是长久之计。毕竟,我们要对抗的不是电子产品本身,而是缺乏自律的使用习惯。
希望这场“课堂无手机”的行动,最终能让教育回归本真,让成长更有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