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故宫缺钱到了什么地步,似乎永远入不敷出?故宫每年门票收入近8亿,文创收入大约15亿,但还需要政府补贴四十多亿,赚的钱究竟去哪里了? 首先得弄明白:故宫的收入根本留不下,游客买门票交的近8亿得全部上交国库;文创产品赚的15亿利润也不能分掉,必须全部投回故宫的保护和运营工作中。 这种模式就决定了故宫没法靠自己的收入养活自己,必须靠国家财政拨款“输血”,就像法国那些顶级博物馆一样,靠国家支持是常态。 要是硬要让故宫自己赚自己花,很可能会涨门票,或者减少对文物保护的钱,最后损害的还是我们自己。 维持故宫运转得有人和基础保障,这就要花一大笔钱,故宫在编和退休的员工加起来有2000多人,还有几百个派遣工,光是每个月发工资就是一笔数百万的开销。 为了让186万件珍贵文物得到保护,故宫还装备了无数精密的恒温恒湿的文物库房,一套设备就得上百万,二十四小时不停运转,电费和维护费也是个天文数字。 更别提它的安防了,故宫的安防是国家最高级别,,单是一次安防系统维护,费用就高达1050万,这些钱都是为了保证文物和古建筑的绝对安全。 故宫最大的开销就是古建筑和文物的修复,故宫有9371间木结构古建筑,还有大片红墙,这些都在慢慢老化,得不断修复。 红墙大概每3年就要重新粉刷一次,一次就要花3000万左右,用的涂料是特制的,一桶就要800块,你可能在纪录片里见过工匠们趴在屋顶上,一根一根地拔草。 这么大的屋顶,光是除草就得花两年,换一片瓦也不简单:瓦是特制的,换之前还得请老师傅检查下面的椽子有没有烂。 太和殿广场的“金砖”更金贵,每一块要经过29道工序,烧一年才能做好,换一块的成本非常高,之前只修景福宫的一个小区域就花了845万;要是修太和殿这种重要建筑,单是用的金箔就得上百万张。 文物修复也很烧钱,而且特别耗时,一幅古画的揭裱工作可能要花五六年;一座精致的古钟表,修复师傅得研究一年半载才能修好,用的工具和材料还都是特制的。 之前修复乾隆金发塔,单是人工费就超过一百万,2023年故宫文物保护的预算有八千多万,比前一年多了七千多万,但对于186万件文物的修复需求来说,这点钱还是不够用。 除了“活着”,故宫还得跟现代人互动,这部分投入也不少,这些年故宫把开放区域从原来的一半扩大到了80%以上,给游客加了上万把座椅,还装了不会损伤文物的LED冷光源,就是为了让大家参观体验更好。 故宫还每年花上千万建虚拟展厅,给文物做3D模型,就是为了让更多人不用到现场也能看到文物,每年还会办几千场免费教育活动,让孩子们体验串朝珠之类的活动,了解历史。 就连大家喜欢买的文创产品,开发前也得请专家研究文物,设计师反复改稿,这些看不见的成本也很高。 所以说,故宫的“账本”根本不是亏损记录,它花的每一分钱都变成了保护古建筑和文物的“防护层”,变成了维持运转的设备,也变成了连接文化和大众的桥梁,这笔账是为整个民族算的“传承账”,关系着我们的文化记忆能不能好好传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