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园里的“归根居”别墅,翁帆只有居住权,没有所有权,这也难怪当年那么多人质疑她

笑蓝说 2025-10-24 15:57:08

清华园里的“归根居”别墅,翁帆只有居住权,没有所有权,这也难怪当年那么多人质疑她“图财”,后来知道她和杨振宁住的地方只是清华大学的教师住宅,质疑声才少了。   2024 年初春,清华园 “归根居” 的书房里。   翁帆指尖拂过一张泛黄的证书,是奖章捐赠证明。   窗外一朵紫藤花飘落在纸上,花瓣轻触 “清华博物馆” 字样。   这张纸,曾悄悄回应过当年 “她图财” 的质疑声。   杨振宁坐在轮椅上,正用放大镜看学生的论文手稿。   2005 年,“归根居” 刚分配下来时。   校办提出给他们额外配置家具,翁帆笑着拒绝了。   “家里的旧书架够用,不用麻烦。” 她指着带来的木书架。   后来有人问起居住权的事,她只拿出校产协议:“本来就是教师房。”   “房子是校产,我们住着就好,所有权不重要。”那时 “18 亿资产” 的谣言正盛,她却从没主动辩解。   1998 年,翁帆在汕头大学读研时。   收到杨振宁夫妇寄来的物理学专著,扉页有杜致礼的签名。   书里夹着张便签:“有不懂的地方,随时写信来问。” 她抱着书,想起两年前引座时杜女士温和的笑容。   那时的她,还没料到会与这位物理学家有更深的交集。   2003 年冬天,翁帆在广州收到杨振宁的回信。   信封上是他遒劲的毛笔字,信纸带着淡淡的墨香。   信里说 “你的论文翻译很用心,页边批注我都看了”。   她坐在书桌前,对着信看了很久,然后提笔写下回信。   那时的他们,还只是通过书信交流的师生辈。   2004 年婚礼当天,没有鲜花簇拥的现场。   翁帆穿着母亲织的藕荷色毛衣,发间别着朵白兰花。   杨振宁的子女从美国发来视频,屏幕里传来祝福声。   仪式结束后,两人回到临时住处,吃了碗简单的长寿面。   那时外界的质疑已开始发酵,他们却只专注于彼此。   2006 年,杨振宁决定捐出大部分积蓄时。   翁帆陪他去银行办理转账,看着他在捐赠协议上签字。   “这些钱给清华基金会,比放在家里有用。” 他轻声说。   她握着他的手,帮他扶稳笔,没说一句话,却满眼认同。出门后她补充:“就像‘归根居’,够用、舒心,比所有权重要。”   后来有人问起,她只说:“这是我们一起做的决定。”   2021 年,杨振宁百岁前夕。   翁帆陪着他整理多年的论文手稿,准备捐赠给校图书馆。   每一页手稿上,都有两人的批注,红色是她的,蓝色是他的。   “这篇关于规范场的,要给学生留着当参考。” 他指着一页说。   她点点头,把那叠手稿单独放在一边,做上标记。   “归根居” 的院子里。   翁帆在紫藤架下晾着刚洗好的论文稿,是学生们的作业。   杨振宁坐在一旁,帮她把稿纸按班级分类。   “这个学生的思路很清晰,就是公式推导有点错。” 他说。   翁帆拿起笔,在错处画了个圈,准备下次提醒学生。   2024 年 4 月,清华园的樱花谢了的时候。   翁帆陪着杨振宁参加了一场学生座谈会。   有学生问起他们的相处之道,她笑着看向他。   杨振宁握住她的手:“是她,让我晚年的日子更充实。” 窗外的紫藤花还在开,像他们的日子,安静却有力量。   如今,“归根居” 的书房里,证书和手稿整齐摆放。   这处只有居住权的教师房,藏着他们 20 年的平淡与深情。     主要信源:(快科技——杨振宁遗产分割完毕 翁帆得到了一套别墅使用权)

0 阅读:78
笑蓝说

笑蓝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