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赞]朱元璋功劳有多大?燕云十六州丢了四百多年,北宋使臣苏辙出差时发现,当地汉人全剃了契丹发型,穿胡服说胡语,跟中原人完全两样。西北更惨,“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这诗句听过吧?晚唐时期,河湟汉人连母语都丢了,归义军苦苦支撑百年终究湮灭。 (信源:百度百科——朱元璋) 北宋使臣苏辙站在燕云十六州的街头,眼前的景象让他心头一紧:本该是中原同胞的汉人,却剃着契丹式的髡发,穿着窄小左衽的胡服,开口说的是夹杂着蛮音的侏离之语。 这不是异域他乡,而是自唐末五代起就脱离中原掌控的燕云之地 —— 四百多年的时光,竟让这片汉家故土的百姓,活成了 “熟悉的陌生人”。而最终终结这场文化悲剧、让汉家血脉重归正统的,正是出身草莽的朱元璋。 故事要从一把 “大门钥匙” 的丢失说起。公元 936 年,后晋皇帝石敬瑭为换取契丹支持,将扼守华北门户的燕云十六州拱手相送。这片土地,是中原抵御草原骑兵的天然屏障,更是汉文化向北延伸的重要根基。 可这一送,便是四百五十五年的漫长分离。在岁月的侵蚀下,汉家文化在这片土地上逐渐褪色,草原习俗却如潮水般涌入。 宋朝建立后,几代君主都想夺回这把“钥匙”,却屡屡碰壁。宋太祖赵匡胤专门设立“封桩库”,攒下钱财计划赎买失地,可惜壮志未酬身先死;宋太宗赵光义亲率大军北伐,两次征战均以惨败告终,甚至自己也险些丧命。 北宋无力北进,南宋偏安江南,只能在黄河边挖沟设防,眼睁睁看着北方门户被契丹、女真、蒙古相继掌控,燕云之地的胡化愈发严重。到苏辙出使辽国时,当地汉人早已 “衣同戎人、语通蛮貊”,连血脉里的文化印记都快被磨灭。 比燕云更惨的是西北大地。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力衰退,河西走廊、河湟谷地等战略要地被吐蕃、党项等异族攻占。晚唐诗人司空图“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的诗句,尽显文化断绝的悲凉,当地汉人后代自幼说胡语,还辱骂汉军。 虽有敦煌归义军坚守近两百年守护汉文化火种,但最终因四面受敌而湮灭,只留悲壮历史。 当朱元璋登上历史舞台时,他接手的是一个文化濒临断裂的烂摊子。元朝虽沿用汉字,但胡风早已渗透到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北方地区“胡化”积重难返。 这个曾当过放牛娃、和尚、乞丐的草根皇帝,深知百姓疾苦,更明白文化认同对一个王朝的重要性。他起兵抗元的目标很明确:不仅要推翻蒙古统治,更要夺回丢失数百年的土地,让汉文化重新焕发生机。 1368 年,朱元璋派遣徐达、常遇春率领北伐大军直捣元大都。这支明军不仅成功驱逐了元朝势力,更一举收复了被异族掌控四百多年的燕云十六州。 当汉家旗帜重新插上这片土地时,意味着中原的北方大门终于重新关上,四百多年的等待与遗憾,在这一刻画上了句号。但朱元璋知道,收复土地只是第一步,重塑文化认同才是根本。 他随即推出了一系列 “去胡化” 举措:大规模迁徙内地百姓前往燕云和西北,让说汉话、穿汉服、行汉礼的中原人,为这些胡化严重的地区 “输血”。新迁来的百姓开垦荒地、建立村落,用婚丧嫁娶的传统习俗、春耕秋收的农耕生活,一点点稀释草原文化的影响。 他要用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规矩,将四百多年积累的胡化陋习层层刮去,让汉家风貌重新扎根。 很多人只知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明朝,却忽略其在文化层面的巨大贡献。他如技艺高超的修复师,不仅修补山河,更缝合文化血脉。若没有他收复燕云、重塑汉文化,北方文化认同走向难测,华夏文明传承或面临更严峻挑战。 从放牛娃到开国皇帝,朱元璋的一生充满传奇,但他最了不起的功绩,不是打下多大的江山,而是在汉文化濒临断裂的关键时刻,力挽狂澜,让丢失数百年的土地重新回归华夏,让险些被遗忘的文化重新焕发生机。 这份功绩,超越了王朝更迭的局限,影响了此后数百年的历史走向,直到今天,仍在我们的文化基因里留下了深刻印记。

用户16xxx49
那更应该庆幸燕王扫北清除了大量的胡人迁徙进去大量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