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辈子很短能否找个生理性喜欢的人轰轰烈烈的好好爱一场…有人说,爱是权衡利弊后的选择,可真正刻骨铭心的,从来是那一眼就心跳漏拍、靠近就手足无措的“生理性喜欢”。 外婆和外公的故事,大概就是这种喜欢最鲜活的注脚。一九五七年的春天,外婆跟着村里的姑娘们去县城换粮票,走到半路突然下起瓢泼大雨,她背着的半袋红薯粉浸了水,沉甸甸压得腰都直不起来。就在她蹲在路边急得掉眼泪时,一个穿着蓝布工装的青年跑了过来,没等她说话,一把就将粮袋扛到了自己肩上。外婆说,那时候她抬头,正好看见青年额前的碎发沾着雨珠,嘴角带着点憨笑,眼神亮得像雨后的太阳,她的心跳突然就乱了章法,连一句完整的谢谢都没说出来。后来才知道,这个青年就是外公,当时在县城的农具厂当学徒,工资微薄,住的是工厂的集体宿舍,家里还有两个上学的弟弟要养。 家里人得知后坚决反对,媒人已经给外婆介绍了邻村的富裕户,对方有三间大瓦房,还有一头牛。父母劝她,过日子不是谈恋爱,有钱有房才能踏实。可外婆就是拧不过心里的那股劲,她总说,跟那个富裕户见面时,她心里平静得像一潭死水,可一想起外公扛着粮袋的背影,手心就会冒热汗。她偷偷攒了两个月的鸡蛋,换了两张电影票,主动约外公见面。那天看完电影,外公送她到村口,从口袋里掏出一颗用手帕包着的水果糖,小声说:“我现在啥也没有,但我以后肯定让你吃饱穿暖。”外婆剥开糖纸,甜意从舌尖漫到心底,她知道,自己这辈子就认定这个人了。 婚后的日子确实过得紧巴,外公每个月的工资要寄一半回家,外婆在家种菜园、喂鸡鸭,省吃俭用。可再苦的日子,也藏着数不清的小温暖。外公记得外婆不吃葱花,每次做饭都单独给她盛出一份再撒调料;外婆知道外公冬天手脚冰凉,每晚都会把他的棉鞋放在炕头烘热。有一年冬天,外公加班到深夜,顶着寒风回家,推开门就看见外婆坐在煤油灯旁等他,桌上温着一碗红薯粥,还有一碟他爱吃的咸菜。外公常说,当年娶外婆,没有彩礼没有排场,可每次看到她的笑脸,就觉得浑身有使不完的劲。 现在的我们,好像越来越擅长给爱情列清单。房子、车子、存款、学历,一条条勾选,达标了才觉得“合适”。可这种“合适”里,少了点本能的悸动,少了点不管不顾的勇气。有人说“生理性喜欢”太天真,经不住现实的磋磨,可外婆和外公风风雨雨走过了六十年,直到外公八十七岁去世,临终前还拉着外婆的手说:“这辈子能娶到你,我值了。”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爱情,却用一辈子证明,那种发自内心的喜欢,从来都能抵御柴米油盐的琐碎,能扛过人生的风雨。 我们总在纠结“一辈子太长,要找个合适的人”,可却忘了,一辈子也很短,短到我们没多少时间去将就。权衡利弊的选择或许能带来安稳,可只有那种一眼心动、靠近就欢喜的喜欢,才能让平淡的日子开出花来。这种喜欢不是肤浅的看脸,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灵魂深处的相互吸引,是哪怕知道对方有缺点,也愿意包容,愿意一起把日子过好的决心。 难道现实的压力,真的要让我们放弃这种纯粹的喜欢吗?难道“合适”就一定比“心动”更重要吗? 其实,好的爱情从来不是单方面的妥协,也不是冷冰冰的计算,而是两个人因为喜欢而相互奔赴,因为珍惜而彼此包容。一辈子很短,能遇到一个让自己生理性喜欢的人,是幸运;能和这个人轰轰烈烈爱一场,是圆满。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