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前副总裁黄汉森在采访中表示:任何技术领域,只要每当中国团队进入时,其他企业都没得玩了,要么选择退出,要么发展其他业务。 这话要是放在十几年前,可能还有人不服气,但看看这些年各个产业的变化,尤其是欧洲光伏产业从最风光到被动的样子,就知道这话里全是实打实的情况。 早年间,光伏技术那可是欧洲人的天下,他们攥着核心技术,还靠着政府真金白银的补贴,把这个产业的早期红利吃得盆满钵满。那时候德国和西班牙是绝对的领头者,德国搞了个上网电价法,给光伏发电定的收购价远高于传统能源,企业建光伏电站稳赚不赔。 西班牙也跟着加补贴,没几年就建了一大批光伏项目。当时欧洲的光伏巨头,像德国的Q-Cells、西班牙的阿海珐太阳能,手里都有专利,生产线开足了马力干活,不光供应欧洲本土,还往全球卖高价组件,日子过得那叫一个舒服。 那时候没人能想到,后来中国企业会带着制造业优势和工程师红利,把这个行业的格局彻底改了。 中国企业刚进光伏领域的时候,确实是照着欧洲人的样子学。但咱们的优势很快就显出来了,强大的制造业基础让上下游产业链能快速配齐,从硅料提纯、硅片切割到组件组装,没花多久就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集群。 更关键的是工程师红利,咱们有一大批懂技术、肯钻研还性价比高的工程师,企业也敢砸钱搞研发、迭代技术。 就说硅片切割,早期欧洲企业用的是砂浆切割技术,效率低还损耗大,中国企业硬是研发出金刚线切割技术,把硅片损耗率从20%降到5%以下,生产效率还翻了倍。 这种技术突破不是单独存在的,从电池片转换效率的提升到组件封装工艺的优化,中国企业在每个环节都在抠细节、降成本。 最让欧洲企业闹心的是,中国企业把规模化生产的优势发挥到了极点。欧洲企业还在靠补贴维持高利润的时候,中国企业已经靠着庞大的产能把成本一降再降。 2008年的时候,光伏组件每瓦成本还在3美元以上,欧洲企业能赚走一半多的利润。可到了2015年,中国企业把这个成本打到了0.5美元以下,直接把欧洲企业逼到了绝路上。 德国的Q-Cells先是被韩国企业收购,后来又转手给了中国资本。西班牙曾经的光伏巨头们,要么破产清算,要么收缩业务转去做光伏工程服务,再也不提自己是技术引领者了。 这不是中国企业搞恶性竞争,是实打实的效率碾压,同样的产品,中国企业能以更低的成本做出来,质量还不差,市场肯定会选更划算的,这是明摆着的事。 不光是光伏行业,在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动力电池领域,中国团队也上演了一样的戏码。早年间日本的松下、韩国的LG化学攥着锂电池的核心技术,占了全球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 可中国企业从正极材料、隔膜到电解液,一步步打破技术壁垒,宁德时代、比亚迪这些企业靠着持续研发和规模化生产,现在已经占了全球市场的半壁江山还多。 2025年1到8月的数据显示,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前十里有六家是中国企业,加起来的市场份额达到68.4%,其中宁德时代一家就占了36.8%,把松下、LG化学这些老牌企业远远甩在了身后。 韩国企业曾经想靠技术封锁维持优势,结果中国企业反倒在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等领域加快了研发脚步,逼得他们只能转向高端市场找活路。 中国团队这种竞争力,背后是几十年制造业攒下的家底,更离不开对技术研发的死磕。就像黄汉森说的,中国团队不是只会模仿,更擅长在模仿的基础上搞创新,还特别会把技术变成大规模、低成本的产品。 美国在AI芯片领域搞技术封锁,想卡中国企业的脖子,结果中国企业反倒搞出了低成本又好用的开源大模型,逼得英伟达这些巨头都抱怨,说政府的封锁政策是把市场拱手让人。 从特高压输电到5G通信,从家电制造到高铁技术,中国团队每次进一个领域,都会通过整合产业链、迭代技术和规模化生产,把行业的成本底线拉高,把利润空间压缩,那些靠技术垄断赚高利润的企业,根本扛不住这种冲击。 这种竞争力不是天生就有的,是无数企业在市场竞争里拼出来的,是国家长期砸钱搞基础研发的结果,更是成千上万工程师没日没夜钻研出来的。 欧洲光伏企业没落,不是因为技术不行,是跟不上中国企业的创新速度和成本控制能力。韩国动力电池企业被动,也不是因为产品不好,是扛不住中国产业链的协同优势。 黄汉森的话其实点透了一个关键,在现在的全球制造业格局下,中国团队已经有了从技术突破到市场落地的完整能力,这种能力一旦投入某个领域,就会彻底改变行业规则,那些跟不上节奏的企业,自然只能选退出或者转行。 这不是什么“威胁”,是全球市场竞争里,效率和创新说了算的必然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