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怀好意 加拿大突然宣布了 加拿大10月27日正式对中国的卡车车身发起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此次调查由摩根加拿大和摩根运输公司发起。理由是这些卡车车身售价过低,怀疑存在补贴。根据以往经验,如果调查成立,那么进口商必须支付高额关税才能进口这些产品。 首先,调查的核心动因并非“市场不公”,而是对自身制造能力不足的“责任转嫁”。在全球化分工体系中,中国卡车车身凭借成熟产业链形成的成本优势,本质是市场竞争的自然结果。 其次,调查凸显了加拿大环保承诺与贸易政策的严重割裂。一方面以“环保”为全球议题核心立场,另一方面对作为运输行业基础装备的卡车车身加税——这不仅会因成本压力延缓运输企业的装备升级(包括新能源卡车车身的普及),更与加拿大自身推行的电动车补贴政策形成悖论。 更有意思的是这调查发起的时机,太耐人寻味了。就在加拿大宣布调查前不到24小时,美加之间因为钢铝关税、汽车配额的谈判刚陷入僵局,美国最高法院还等着审特朗普政府加征关税的合法性,一旦判输可能要退近万亿美元关税。这节骨眼上加拿大突然对华出手,明眼人都能看出是在向美国表“盟友忠心”,想拿中国产品当筹码,换美国在钢铝配额上松口。 所谓的“怀疑补贴”更像没底气的托词。按WTO的规矩,反倾销得有实打实的证据,得证明出口价低于正常价值,还得证明对本土产业造成了实质损害。可加拿大这次只拿“售价低”说事,连具体的补贴项目、金额都没提,这不就是把“竞争不过”包装成“市场不公”?中国卡车车身的成本优势,来自长三角、珠三角完整的供应链配套,来自模块化生产的技术优化,跟补贴压根没关系——就像之前中国铜管企业应诉加拿大调查,拿出账本、票据一一核查,最后证明根本没有补贴,反而赢回了零关税待遇。 摩根加拿大这些发起调查的企业,说白了就是打不过就找政府“撑腰”。可他们没想过,加拿大本土卡车厂近四成的车身组件都来自中国。真加征高额关税,首先扛不住的是加拿大自己的车企:成本涨了要么自己吞掉利润,要么把涨价转嫁给消费者,最后还是加拿大人为这场政治算计买单。去年加拿大对中国电动车加100%关税,结果中国电动车对加出口从月销9000辆跌到100辆,可加拿大消费者想买便宜电动车的路也被堵死了,连自己2035年零排放汽车的目标都受了影响。 这种“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事,加拿大不是第一次干了。2024年跟着美国对中国钢铝加税,转头中国就对加拿大油菜籽、水产品加强检验,三个月里加方相关出口就掉了30%。那些靠出口油菜籽谋生的加拿大农民,收获季里眼睁睁看着订单丢了,只能骂决策者“为了讨好美国,把自家生意作没了”。现在又拿卡车车身开刀,就不怕重蹈覆辙? 更讽刺的是加拿大总理卡尼刚说要十年内把非美市场出口翻一番,想减少对美国的依赖。转头就为了美加谈判牺牲对华贸易,这不等于自己打乱了“贸易多元化”的节奏?美国的关税合法性还悬着,加拿大就急着当“马前卒”,最后很可能落得“讨好不了美国,又丢了中国市场”的下场。毕竟中国既是加拿大农产品的大买家,又是他们制造业的供应链伙伴,真把这条路走死了,后悔的只能是自己。 保护主义从来护不住落后。加拿大要是真为本土产业好,该做的是升级技术、优化供应链,而不是靠加税把竞争对手挡在门外。靠这种“小聪明”搞政治算计,最终只会扰乱全球产业链,还得自己吞下成本上涨、市场萎缩的苦果。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