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终于还是承认了!荷兰大臣卡雷曼斯突然松口,愿就冻结安世半导体资产与中国谈判。这场180度转弯的背后,是欧洲汽车业的集体逼宫。 荷兰经济大臣卡雷曼斯的电话终于打到了中国商务部,而在此几天前,荷兰情报机构刚刚悄然收紧了与美国的情报共享。 要先搞清楚安世半导体这事儿的来龙去脉。安世半导体原本是荷兰飞利浦的半导体部门,后来几经转手,现在主要股东里有中国资本。2023 年的时候,荷兰以 “国家安全” 为由,冻结了安世半导体在欧洲的部分资产,包括一些生产设备和技术专利,这直接影响了安世半导体的正常运营。 要知道,安世半导体在汽车半导体领域地位不一般,像汽车上用的二极管、晶体管这些基础半导体元件,它的全球市场份额能占到 15% 左右,欧洲很多汽车厂商,比如大众、宝马、奔驰,都是它的大客户。 荷兰这一冻结,麻烦就传到了欧洲汽车业那边。2024 年以来,欧洲不少汽车工厂都出现了半导体元件短缺的情况,生产线动不动就停工。大众汽车在德国狼堡的工厂,因为缺安世半导体的二极管,去年 10 月就停了整整两周,光这一次停工就造成了近 5 亿欧元的损失。 宝马慕尼黑工厂也没好到哪儿去,生产线开工率从之前的 90% 降到了 75%,原本计划每月生产 3 万辆汽车,现在只能做到 2.2 万辆。 这些汽车厂商一开始还想找其他供应商替代,但基础半导体元件的生产有严格的技术标准和认证流程,不是随便换个供应商就能解决的,短时间内根本找不到合适的替代者。 面对这种困境,欧洲汽车业只能联合起来给荷兰政府施压。去年 11 月,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组织了一次紧急会议,大众、宝马、奔驰、雷诺等 12 家主流汽车厂商的 CEO 都来了。 会后直接给荷兰政府提交了一份联名信,信里明确说,如果安世半导体的资产冻结问题不解决,欧洲汽车业 2024 年的产量可能会减少 120 万辆,直接影响近 20 万个就业岗位,还会让欧洲汽车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进一步下降。 要知道,汽车业是欧洲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占欧盟 GDP 的 7% 左右,这么大的产业出问题,荷兰政府不可能不重视。 除了直接施压,欧洲汽车厂商还通过各自国家的政府给荷兰 “传话”。德国总理朔尔茨在和荷兰首相吕特会面时,专门提到了安世半导体的问题,说这已经影响到了德荷两国的经贸合作,希望荷兰能尽快找到解决办法。 法国总统马克龙也在欧盟峰会上公开表示,欧盟的产业政策应该以保障产业链稳定为前提,不能因为个别问题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在这么多压力下,荷兰政府才开始重新考虑对安世半导体的态度。 荷兰大臣卡雷曼斯在最近的一次议会听证会上,终于松口说愿意和中国就资产冻结问题进行谈判。他提到,荷兰政府已经注意到安世半导体资产冻结对欧洲汽车产业链造成的影响,会在保障 “国家安全” 的前提下,寻找一个能平衡各方利益的解决方案。 不过从荷兰政府的表态来看,他们还是不想完全放弃之前的立场,谈判可能会围绕 “哪些资产可以解冻”“解冻后有哪些监管措施” 这些细节展开。 其实荷兰这次态度转变,也有自己的考量。荷兰的 ASML 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光刻机制造商,中国是 ASML 的重要市场,2023 年 ASML 对中国的销售额占其全球总销售额的 23%。荷兰政府也担心,如果因为安世半导体的问题和中国闹得太僵,会影响 ASML 在中国的业务。 而且荷兰的其他产业,比如农业、化工,也和中国有密切的经贸往来,2023 年荷兰对中国的出口额达到了 890 亿欧元,要是经贸关系受损,对荷兰经济的影响也不小。 现在大家都在关注接下来的谈判会怎么发展。欧洲汽车业希望能尽快解冻安世半导体的资产,恢复元件供应;荷兰政府则想在谈判中保住 “国家安全” 的底线;中国方面,肯定会坚持维护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推动资产冻结问题得到公平合理的解决。 不管怎么说,荷兰这次态度的转变,已经为问题的解决迈出了第一步,后续的谈判结果,不仅关系到安世半导体一家企业,更会影响到整个中欧半导体产业链和汽车产业链的稳定。 这场博弈戳破了一个真相:全球化时代,真正的话语权不在股权里,在产能、供应链和市场里。中国握着全球八成的芯片封测产能,安世七成的出货量,还有欧洲车企离不开的稀土,这才是硬气的底气。荷兰跟着美国搞“脱钩断链”,到头来先被架在火上烤,成了第一个被牺牲的棋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