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前副总裁黄汉森在采访中表示:任何技术领域,只要每当中国团队进入时,其他企业

柳淮蕊 2025-10-29 19:19:46

台积电前副总裁黄汉森在采访中表示:任何技术领域,只要每当中国团队进入时,其他企业都没得玩了,要么选择退出,要么发展其他业务。 就像芯片这个被卡了多年的硬骨头,以前国际巨头把技术壁垒筑得跟城墙般厚实,可现在中国团队一发力,他们的好日子就到头了。 10月27日刚出的消息,复旦大学研发出了全球首颗二维-硅基混合架构闪存芯片“破晓”,存储速度直接打破国际纪录,比现有产品快1000倍,还通过了流片验证,3年内就要量产。 更狠的是北京大学的团队,用冷冻电子断层扫描技术,破解了7nm以下制程的光刻胶缺陷难题,把12英寸晶圆的缺陷率降了99%,这一下就让荷兰ASML的部分光刻机配套胶品没了优势。 要知道以前光刻胶被日本JSR、东京应化垄断,中国团队没突破时,他们敢把价格炒到每公斤上万美元,现在国产技术一落地,日本企业只能立马宣布,缩减30%的高端光刻胶产能,转去做低毛利的民用胶品。 再看安世半导体这边,荷兰经济部长9月底强行冻结了中国闻泰科技控股的资产,还说是“为了欧洲利益”,可10月4日中国商务部一发布出口管制公告,禁止安世中国子公司供货,欧洲车企立马慌了。 因为安世80%的封装测试都在东莞,28纳米、14纳米技术国内早就突破了,荷兰抢去的不过是个空壳子,大众、宝马的芯片断供在即,这就是中国产业链的底气,你就算把企业抢过去,没了中国技术团队的支撑,照样玩不转。 芯片领域的洗牌还没尘埃落定,动力电池市场的格局,早就被中国团队彻底改写了。 现在欧洲动力电池市场里,宁德时代的份额已经冲到46.3%,环比还涨了2.1个百分点,而曾经的霸主LGES,份额直接跌了5.3个百分点,只剩17%。 这可不是靠低价抢来的,宁德时代刚推出的麒麟电池2.0,能量密度比LGES的最新产品高20%,充电10分钟就能跑400公里,还通过了欧洲最严的安全认证,匈牙利的33GWh工厂年底就要投产,到时候份额怕是要奔着50%去。 反观三星SDI,拿不出能打的新品,只能宣布退出高端电动车电池市场,转去做储能电池的边角业务。 比亚迪更不用说,靠刀片电池技术打进德国、法国市场,今年前9个月在欧洲的装机量翻了3倍,那些欧洲本土的小电池厂,要么被比亚迪收购,要么直接关门,连挣扎的余地都没有。 再看光伏产业,中国团队早就把“没得玩”变成了行业常态,虽然SNEC展会是6月开的,但5月中国光伏累计装机量就首破1太瓦,相当于1000座三峡水电站,是全球第一个达到这量级的国家。 更关键的是技术代差,极电光能的全球首条吉瓦级钙钛矿组件量产线,3月就投产了,可量产效率33%,而日本夏普的同类技术还在实验室里打转,效率刚到28%。 以前欧洲还想搞“碳关税”卡脖子,现在倒好,德国最大的光伏电站项目,招标时80%的组件订单全给了隆基、晶科,因为中国组件不仅效率高,碳足迹还比欧洲本土产品低40%,符合他们的“绿色标准”。 那些曾经的欧洲光伏企业,早就申请破产保护了,剩下的几家也只能做光伏支架、逆变器这些配套产品,核心的组件制造业务,压根不敢跟中国团队同台竞技。 可能有人会说“这是靠规模堆出来的”,这话太外行了,中国团队的核心竞争力是“持续创新+全产业链把控”。 就拿芯片领域来说,10月国家大基金三期刚注资3440亿元,寒武纪、长江存储这些企业在AI芯片、存储领域的专利数一年涨了50%,华为海思的5G芯片,专利都超1.2万件了,不是靠买技术,是真刀真枪啃出来的硬骨头。 动力电池领域更不用说,从锂矿提炼到电池回收,中国掌控了全产业链70%以上的环节,宁德时代的碳酸锂采购成本比LGES低30%,这不是补贴出来的,是产业链优势砸出来的。 光伏产业也是如此,从多晶硅到组件,中国企业能把每一个环节的成本都压到极致,还能不断推出HIBC、TOPCon等新技术,国外企业要么跟不上研发节奏,要么扛不住成本压力,就只能退出。 荷兰强抢安世半导体的闹剧最能说明问题,他们以为把企业抢过去就能保住技术优势,却忘了安世的核心产能和技术团队都在中国,商务部一道禁令就让欧洲车企断供,这就是中国技术团队的“不可替代性”。 所以黄汉森的话不是恭维,是看透了中国技术团队的行事逻辑:要么不进,要进就直奔核心,不仅要做“参与者”,还要做“规则制定者”。 中国团队每突破一个领域,就把行业的“天花板”抬高一截,把“地板价”压低一块,那些习惯了垄断的国际企业,既没能力跟得上创新,又没底气拼成本,可不就只能“要么退出了。 中国技术团队的崛起不是偶然,是政策支持、企业投入、科研人员攻坚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实力一旦形成,就无人可挡。 那些还想靠技术壁垒卡中国脖子的国家和企业,该醒醒了,中国团队不仅能打破壁垒,还能在废墟上建起更强大的产业生态,这就是“没得玩”的真正原因。

0 阅读:0
柳淮蕊

柳淮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