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快讯! 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突然宣布了他的看法:大量中国理工人才在美国扎根,竞争压力正在加码。 这话从“晶圆代工之父”嘴里说出来,分量可不一般。张忠谋浸淫半导体行业几十年,见过无数技术迭代,他的担忧从来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戳中了全球科技竞争的要害。 谁都知道美国缺芯片人才,张忠谋早就在访谈里点破过——美国本土STEM专业在读生去掉医药领域才17万,根本填不满行业缺口 。中国每年500万理工人才涌出来,自然成了美国争抢的香饽饽。 说起来,美国这波抢人操作其实早有苗头,不是临时起意。你去看硅谷那些芯片巨头,这几年往中国顶尖高校跑的频率比以前高多了,清华、北大、中科大的校园宣讲会里,总能看到英特尔、高通的摊位,开出的薪资比国内同岗位高两三倍不说,还承诺帮解决H-1B签证,甚至给家属绿卡配额。换作是刚毕业的学生,面对这种诱惑,难免会心动——毕竟在硅谷能接触到最前沿的技术,跟着诺奖级别的导师做项目,这种机会在几年前确实少见。 但这里头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点,张忠谋说的“大量中国理工人才扎根”,其实得拆开看。那500万理工毕业生里,真正能被美国顶尖科技公司看上的,大多是顶尖高校里的拔尖者,比例不算高;而且这些年愿意留下来的人,也在慢慢变少。我认识个做芯片设计的工程师,前几年在硅谷某大厂当小组长,去年突然辞职回国了,跟我聊的时候说,现在国内的芯片企业不仅给了他技术总监的位置,还配套了研发实验室,能自己主导项目,不用再像以前那样在国外做“螺丝钉”。这种变化,其实是中国科技产业起来后的必然结果——以前是“人跟着机会走”,现在是“机会跟着人来”。 更有意思的是,美国抢人才的背后,其实藏着自己的短板。张忠谋说美国本土STEM学生少,不是因为美国人不想学,而是因为培养周期太长、成本太高。芯片领域的人才,从本科读到博士再积累实践经验,至少要十年,美国本土年轻人更愿意选金融、法律这种“来钱快”的专业,STEM自然招不到人。反观中国,这些年不仅在基础教育里加了更多编程、物理课程,还搞了“强基计划”专门培养基础学科人才,就是在补“人才储备”的短板。就像去年,国内某高校的芯片专业本科毕业生,没等毕业就被华为、中芯国际抢光了,起薪比五年前翻了一倍还多——这说明咱们不是缺人才,是缺把人才留住、用好的土壤,而现在这片土壤正在慢慢变好。 张忠谋担心“竞争压力加码”,本质上是看穿了全球科技竞争的核心,早就从“技术比拼”变成了“人才争夺战”。美国想靠挖走中国的顶尖人才,维持自己在芯片领域的垄断地位;而中国要做的,不只是阻止人才外流,更要搭建能让人才发挥价值的平台。毕竟,真正的竞争不是看谁能抢走别人的人,而是看谁能留住自己的人,让他们有底气、有空间做出真正的创新。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