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又又又出手了! 巴西外贸委员会正式宣布   10月28日,巴西外贸委员会管理

波览历史 2025-10-30 09:57:12

巴西又又又出手了! 巴西外贸委员会正式宣布   10月28日,巴西外贸委员会管理执行委员会(GECEX)正式发布2025年第802号决议,对原产于中国的金红石型二氧化钛(钛白粉)作出反倾销肯定性终裁,决定未来五年内对中国涉案产品征收每吨1148.72至1267.74美元的反倾销税。   这纸决议背后,藏着全球产业竞争与贸易保护的复杂博弈,更与中巴贸易的互补格局形成刺眼反差。   这起反倾销案的发起者是巴西本土企业特诺巴西公司,但其母公司特诺集团是全球第二大钛白粉生产商,2024年产能占全球一成多,与中国龙头龙佰集团的一成六份额直接对峙。   特诺集团2025年二季度财报显示净亏损超8000万美元,不得不靠削减股息、关停工厂收缩成本。在这样的经营压力下,该公司指控中国产品以2354.58美元/吨的价格在巴西销售,比本土价格低1500多美元,倾销幅度达六成多。   可市场数据却显示,巴西从中国进口的钛白粉量逐年攀升,2024年占其进口总量的七成多,这更像是市场对高性价比产品的自然选择,而非所谓的“倾销冲击”。   巴西的裁决逻辑,很容易让人想到欧盟此前的操作。2025年1月,欧盟对中国钛白粉征收反倾销税,当时欧洲涂料企业就发出警告,称原材料成本上涨会削弱行业竞争力。   如今巴西的做法如出一辙,钛白粉被称为“工业味精”,六成用于涂料行业,而巴西涂料企业高度依赖进口原料。   加征每吨超1100美元的关税后,原材料成本至少上涨三成,这部分压力最终会传导到建筑、塑料等下游产业。   欧洲涂料企业的经历已经给出先例,维特克斯集团为应对关税不得不增加安全库存,泰克诺斯公司则需要额外投入研发调整配方,这些隐性成本最终都会转嫁给消费者和企业。   对于正推进基建的巴西来说,这种成本传导可能推高民生开支与工程预算,反而拖累整体经济。   更值得深思的是中巴贸易的失衡现状。2024年,中国从巴西进口了7465万吨大豆,占国内进口总量的七成多,还进口了2.73亿吨铁矿石,占巴西出口量的六成,石油进口量也占到巴西出口总额的四成五。   巴西对华出口额比进口额高出数千亿元,中国市场实实在在地托底了巴西的农产品和矿产出口。   可就在这种互补格局下,巴西却密集出台贸易限制措施,2025年9月刚对中国聚酯短纤征税,月底又对聚酯织物开罚单,短短一个月三次出手,钛白粉终裁只是其中一环。   这种一边靠中国市场支撑本土核心产业,一边对中国工业品设限的做法,显然违背了贸易公平原则。   巴西调查过程中采用的“替代国”标准更显随意。有消息显示,其曾考虑以印度或美国为替代国计算中国产品正常价值,而这些国家的钛白粉生产成本比中国高不少。   按照WTO《反倾销协定》,替代国选择需基于经济可比性,用成本更高的国家作参照,算出的“倾销幅度”自然缺乏客观性。   这种带有歧视性的计算方式,让反倾销调查从一开始就偏离了公平轨道,沦为保护本土企业的工具。   这种贸易保护手段,最终可能反噬巴西本土产业。巴西钛白粉产业本身存在原材料短缺、开工率低的问题,导致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化工贸易逆差持续扩大。   面对这些困境,巴西没有选择升级产能、提升技术,反而将中国产品当作“替罪羊”。可钛白粉是涂料、造纸等行业的关键原料,加税后下游企业要么承受成本上涨,要么花更高代价寻找替代供应商。   欧洲涂料行业的经验表明,更换供应商需要长达一年半的周期,且难以保证成本和质量稳定,这种供应链动荡对企业的伤害可能远超短期保护带来的收益。   中国钛白粉行业正面临全球范围的贸易围剿。除了巴西和欧盟,欧亚经济联盟已征收五年反倾销税,印度、沙特也在发起调查,这些市场合计占中国钛白粉出口量的两成多。   2024年下半年以来,攀枝花等钛白粉出口大市的企业订单大幅减少,东方钛业、达瑞科技等企业经营压力陡增。   但企业并未被动承受,龙佰集团等龙头早就布局马来西亚工厂,通过海外产能规避贸易壁垒;还有企业加大氯化法工艺研发,高端产品的抗风险能力明显更强,2025年上半年氯化法钛白粉出口降幅远小于普通产品。   网友对此看得透彻,有人直言“一边赚着中国的大豆铁矿钱,一边给中国工业品加税,这算哪门子公平贸易”,也有人指出“全球产业竞争该靠技术,不是靠贸易壁垒”。   事实上,中国钛白粉的优势源于完整的产业链配套和规模效应,2024年中国产能占全球五成六,这种产业优势不是靠低价倾销,而是多年技术积累和产业升级的结果。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来评论区聊聊。   信息:巴西对华二氧化钛作出反倾销终裁 2025-10-28 17:47·界面快讯

0 阅读:40

猜你喜欢

波览历史

波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