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不是寸土寸金吗,可为啥新界还没大规模开发呢?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地方势力太强

掘密探索 2025-10-30 15:03:01

香港不是寸土寸金吗,可为啥新界还没大规模开发呢?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地方势力太强势,连香港政府都管不了,网友们:大陆派几个城管过去就解决了。   新界开发难,这事儿得从英国殖民那时候说起,1898年,英国租借了新界,把新界定位成香港的“农业保障区”,主要就是让新界种地,给市区供应粮食蔬菜啥的,根本没想着搞大规模的城市开发。   英国殖民者还在1899年到1906年搞了个土地制度改革,说新界所有的土地在法律上都是殖民政府的财产,政府想啥时候收回去就啥时候收,这历史定位和土地政策,就给新界开发埋下了大麻烦。   1972年,港英政府弄了个“小型屋宇政策”,说新界的原居民男性,只要年满18岁,就有权在自己家的祖地上盖一栋三层高、不超过70平方米的“丁屋”,而且这个权利还能代代传,还能卖给别人。   这政策本来是想安抚原居民,让他们别闹事,结果慢慢就变味了,丁权变成了能买卖的“硬通货”,地产商通过“套丁”的操作,把好多丁权整合起来,盖起了远远超过规模的楼盘,赚得盆满钵满。   丁权背后,是一堆盘根错节的宗族势力和乡议局,这些宗族在新界扎根好几百年了,人脉广、资源多,乡议局更是直接代表原居民的利益,成了“丁权代言人”,政府要是想动动和丁权有关的土地,哪怕是为了建公屋、修学校,也会遭到原居民的激烈反对。 除了丁权,地产大亨们“囤地”也让新界开发难上加难,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那几个大地产商,靠着低价从原居民或者政府手里买了大片新界的农地,他们不着急开发,反而把土地“捂”在手里。   为啥呢?因为香港土地供应越紧张,房价就越高,他们手里的荒地就越值钱。   到2024年,香港四大地产商手里囤的新界农地,总面积超过2000公顷,能建差不多50万套公屋呢,可大部分都没开发。   2023年,香港政府打算在新界西北开发一片农地建公屋,涉及某地产商的地块,人家直接开口要“每平方米补偿2万港元”,比政府原定的补偿标准高了3倍,还附加条件要配套商业用地,谈判谈崩了,项目就只能搁置。 新界还有一堆“棕地”问题,这些地以前是工厂、仓库,现在废弃或者闲置了,被私人老板用来搞违规仓储、收废品,甚至还搭了非法房子。   政府想清理这些棕地搞开发,又会碰到“利益阻力”,那些违规经营的人背后有地方势力撑腰,清理的时候要么一起抗议,要么狮子大开口要补偿。   比如新界元朗有一片棕地,政府从2019年就打算清理,建保障性住房,结果到2024年还没弄好,为啥呢?因为几十家违规商户联合起来,要求政府赔偿“经营损失”,金额高达好几亿港元。   另外,新界有很多山、湿地、河流啥的,是香港的“绿肺”和生态屏障,要是大规模开发,会破坏生态平衡,影响生物多样性,现在全球都讲究环保,香港政府和社会也更看重可持续发展,所以对新界开发特别谨慎。 香港新界开发难,难的不是没地,而是没打破利益锁链的胆子,一边是香港年轻人“住不起房”干着急,一边是大片土地被利益集团攥在手里闲着,这矛盾早该解决了。   香港政府也不是没想办法,这些年弄了“北部都会区”规划、“明日大屿”填海计划,想通过开发新界和填海增加土地供应。   可每次一推进,就会碰到各种阻力:原居民怕丢了丁权利益,地产商怕土地供应多了房价下跌,连一些市民都被忽悠,担心开发会破坏环境,这么多阻力挡着,好多规划就只能停留在纸上了。   说到底,新界开发的核心就是利益咋分配,政府得拿出点决心,平衡好各方的利益,既要保障原居民的合法权益,也得打破地产商“囤地”赚钱的逻辑,更要回应市民的住房需求。   土地是用来改善生活的,不是用来囤着赚钱的,香港要是真想解决“土地难题”,就得直面矛盾,让新界的土地真正为香港市民服务,毕竟年轻人看不到未来的城市,就算再“寸土寸金”,那也只是表面风光。

0 阅读:231

评论列表

朦龙

朦龙

4
2025-10-30 15:14

开发新界那是不可能的,不可能让香港每个人都买得起房子的,只有这样,才能维护资本家根深蒂固的利益。在资本家的利益面前,老百姓的福祉不值一提。

猜你喜欢

掘密探索

掘密探索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