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省媒体人陈凤馨表示:70%以上的台湾地区民众是接受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的,可是对于统一这件事,真正的疑虑是在于制度的不同,担心生活方式会出现剧烈的改变。所以现在大陆是去强调生活方式不变,但她还是比较相信民间交流。 两岸的分分合合,本来就跟历史大河一样,弯弯曲曲,早年间,1949年那会儿,国民党退到台湾,两边就隔着海峡对峙。 那个时候,很多人还想着反攻大陆,可时间一长,大家都忙着过日子,想法慢慢变了。 陈凤馨这人啊,高雄出生,新闻系毕业,当过财经记者,后来转政论节目主持人,她办的《风向龙凤配》挺有名气。 她背景有点特别,家里是黄埔新村的,父母那辈跟大陆有渊源,所以她对两岸话题总有自己的看法。 别看她表面上聊统一的好处,有人觉得她其实偏向“独台”,就是想保持现状,不急着合。 可她公开说过,大陆不打台湾,不是怕什么武器,而是因为对台湾人的那份感情在撑着。 要是这份感情没了,麻烦就大了,这话一出,岛内岛外都炸锅,有人赞她理性,有人骂她两面派。扯远了,回来说她提到的那个70%多认同中华民族的点。 这数据不是随便说说,根据环球网的报道,台湾最新民调显示,87.3%的人觉得自己是中华民族一份子,58.3%还认同中国人身份。 这比起几年前低了点,但根儿上那份文化纽带还在。为什么会这样?得看教育和媒体的影响。 台湾学校里,历史课本越来越强调本土,年轻人从小听的都是“台湾人优先”,对大陆的了解多半来自新闻里的负面消息。 可有趣的是,通过手机和网络,他们又看到大陆的另一面,比如高铁飞奔、城市夜景闪亮,那些视频刷着刷着,心态就松动了。 陈凤馨强调,统一的最大障碍不是身份,而是怕制度一变,日子就乱套。大家担心工作没了,言论不自由,早餐摊子收摊,夜市关门。 说实话,这顾虑有道理,毕竟两岸制度不一样,大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台湾那边资本主义根深蒂固。 可大陆早就有对策,不是临时抱佛脚。回想1981年,叶剑英那九条方针,就明明白白写着: 统一后,台湾的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私人财产、房屋土地全保护,还能保留军队,当特别行政区,高自治。 这可不是空话,看香港澳门就清楚了,香港回归快30年,赛马场还热热闹闹,茶餐厅卖的冻柠茶味道没变,股市照炒,法治还在。 澳门呢,赌场业更旺,博彩收入翻倍,居民生活水平蹭蹭涨,根据新华网报道,澳门被称作“一国两制”模范生,回归后经济腾飞,失业率低到1.7%,人均GDP世界前茅。 居民保持原有生活节奏,还多出横琴合作区这样的机会,跨境上班,福利共享。 香港虽有波折,但核心生活方式没翻天覆地,地铁照跑,奶茶店到处是。 陈凤馨觉得,光喊口号不行,得靠老百姓自己来往才能信服,这点上,大陆一直推民间交流。 疫情前,陆客去台湾最多时一年上百万,逛士林夜市,吃大肠包小肠,顺便聊家常,台湾水果如莲雾、释迦,卖到大陆不愁销路,果农笑开花。 学生交换也多,台湾年轻人来大陆上大学,发现共享单车到处骑,支付宝扫码付钱,生活超便利,回去就跟朋友吹嘘。 疫情闹腾几年,交流卡壳,可2024年就开始回暖,根据国台办数据,两岸人员往来440.5万人次,涨了53.8%,台湾同胞来大陆402.3万,增长54.3%。 进到2025年,势头更猛,暑假台北旅展,大陆多省旅游业者组团去,谈合作。 端午包粽子活动,两岸社团联手办,戏曲展演也热闹。海峡论坛那会儿,基层、青年、文化、经济四大板块,50多场活动,台湾青年看安阳,学周易文化。 这些事儿不带功利,就图拉近心,年轻人这儿最关键。陈凤馨说,流行文化能帮他们建认同,这话准。 台湾年轻人手机里,大陆民谣、网剧一大把,《琅琊榜》讲家国情怀,《山海情》说奋斗故事,在岛内热议。 短视频上,两岸博主互分享,台湾人拍大陆街头烟火,大陆人讲台湾小吃,评论区全是“咱们都爱这味儿”。 华夏经纬网报道,大陆文化产品破圈,帮台湾青年懂中华历史,像台湾网红来大陆拍视频,钟明轩、马英九访陆,引发讨论。 虽有争议,但让年轻人看到大陆真实面:不那么反感,甚至羡慕发展速度。 根据BBC报道,有些台湾青年通过社交媒体,看见中国好处,观点变柔和,赖清德上台后,网红争议烧起来,可也显出交流的必要。 过去半年,台湾人去大陆的心境在变,“反台独22条”出后,有人不安,但更多人交往机会。 两岸经济绑紧,台湾出口大陆占四成,年轻人找工作,大陆岗位吸引力大,想想看,统一不是换日子,而是回家。 陈凤馨的观点,戳中本质:担心变,但交流能证明不变,历史走来,身份认同从高到低,又在文化拉扯下回升。 未来呢?得看年轻人怎么选。交流多,误会少,日子就好过,两岸本是一家,交流就是桥,文化是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