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这天,全球贸易圈像是被投下了一颗无声的深水炸弹。中国商务部官网上一则简短的公告,没有预热,没有发布会,就那么静静地挂了出来,内容却石破天惊:中美就关税和部分高科技产品出口管制问题达成了初步共识。 熟悉中美经贸摩擦的人都知道,这事儿可不是突然冒出来的。从 2018 年美国率先对华加征关税开始,双方你来我往折腾了快八年,光正式磋商就搞了几十轮,中间好几次眼看要有进展,又因为分歧卡壳。 就说今年上半年,美国还在加码对中国半导体设备的限制,把几款中端芯片制造设备也纳入管制清单,甚至要求荷兰 ASML、日本东京电子等盟友企业配合。 中国这边则针对性地对美国大豆、玉米等农产品加征关税,双方贸易额在 2024 年还出现过 3.2% 的同比下滑。谁都没想到,10 月 30 日这则没声张的公告,会突然打破这种僵持。 公告里没写太多细节,但圈内人一扒就能看出门道。首先是关税方面,有接近谈判的人士透露,双方同意先对 2018 年以来加征的部分消费品关税进行阶段性减免,涉及服装、家具、家电等品类。 这些都是中国对美出口的主力商品,2024 年光服装类对美出口就有 420 亿美元,关税减免后,不少企业的利润率能提升 2-3 个百分点。 更让人关注的是高科技产品出口管制,公告提到 “将逐步放宽对中国民用领域部分半导体材料、检测设备的出口限制”,这意味着美国之前卡脖子的光刻胶、离子注入机等产品,可能会有部分型号重新获准对华出口。 要知道,中国半导体企业每年花在这些材料和设备上的进口成本超过 80 亿美元,限制放宽后,国内芯片制造的产能压力能缓解不少。 消息一出,相关行业的反应比预期还热烈。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当天就发表声明,称 “这是推动全球半导体供应链稳定的积极一步”。 协会数据显示,美国半导体企业对华出口额在 2024 年下降了 15%,不少企业早就因为管制政策面临营收压力,像应用材料公司今年二季度的对华销售额就同比减少了 12%。 中国这边,苏州一家做半导体检测设备的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告出来当天下午,就有美国供应商主动联系,询问后续合作的可能性,“之前因为管制,很多订单都卡住了,现在终于有了松动的迹象”。 更有意思的是资本市场的反应。10 月 31 日开盘,中国 A 股的半导体板块直接高开,中芯国际、北方华创等龙头企业的股价涨幅都超过了 5%。 美国纳斯达克市场上,英特尔、高通等企业的股价也出现小幅上涨,华尔街投行高盛还特意上调了对中国半导体行业的增长预期,把 2025 年的市场规模预测从之前的 5800 亿元上调到 6200 亿元。这种联动反应,足见中美经贸关系对全球市场的影响有多大。 不过熟悉谈判节奏的人也清楚,初步共识不等于最终落地。公告里明确提到 “后续将成立专项工作组,细化具体实施细则”,这意味着双方还需要在关税减免的具体比例、高科技产品的清单范围等问题上进一步协商。 而且之前的摩擦也让不少企业保持谨慎,深圳一家做家电出口的企业老板就说,虽然关税减免是好事,但暂时不会立刻扩大对美产能,“得等细则出来,确认政策稳定了再做调整”。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共识的达成,和双方近期的经贸互动分不开。今年 9 月,中美在 APEC 经贸部长会议期间就重启了关税磋商。 10 月中旬,美国农业部还公布数据,2024 年美国对华农产品出口额同比增长了 12%,大豆、玉米的出口量都创了近三年新高,这种经贸领域的良性互动,为后续谈判铺垫了基础。 毕竟对中美来说,长期的贸易摩擦没有赢家,美国企业需要中国市场,中国企业也需要稳定的外部环境,这次初步共识的达成,或许是双方朝着务实合作方向迈出的重要一步。 总之一句话,中美合作才能共赢,才能让世界和平、以及得到更多实惠,一旦中美关系破裂,那么,损失的不仅是中美双方,更会对整个世界带来巨大影响。只有中美关系进一步发展、沟通,才能使双方贸易、科技、经济等领域进入平稳、快步发展阶段 。 信源:中国商务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