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一就拿钱拿到手软,还读啥博? ”——先别酸,8000+1200+800那三笔,真没你想的爽。 8000是校级奖学金,拼的是综测,论文没出壳也能蹭边;1200叫学业奖,只要你不挂科它就乖乖到账;最迷的是800,官方标签“优秀研究生”,其实更像安慰券,买两本专业书就清零。 导师另塞的500才是硬通货,实验室里叫“表现奖”,翻译过来:周末随叫随到,试剂自己搬。 家长一看余额,立马画直博大饼:中山新出的“优博计划”最高给10万/年。 可他们没告诉你,那10万是过独木桥,先交一篇顶刊当门票。 教育部早把风向调了:课程分够用就行,评委眼里只有“成果”。 想继续卷绩点? 可以,但奖学金真不跟90分挂钩,它跟“数据在不在硬盘里”挂钩。 所以,钱到手先别膨胀,也别被“全奖博士”忽悠。 算清楚:再花四年换头衔,还是现在攒paper换工作? 两条路都烧钱,只是烧的地方不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