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校长拔走学生钥匙,还说看我给不给你,“拔钥匙”拔出的权力惯性:以管理秩序之名干

枫叶漫天 2025-11-04 15:17:47

副校长拔走学生钥匙,还说看我给不给你,“拔钥匙”拔出的权力惯性:以管理秩序之名干粗暴的事 看到大同四中这个“拔钥匙”的新闻,说实话,我心里挺不是滋味的。 咱们先捋捋这事。中午放学,孩子饿了,停下车买个淀粉肠。副校长看见车停得不合适,怕堵着路,去劝孩子离开。孩子没马上走,副校长直接把人车钥匙拔了。 学校通报里说得挺“平衡”——“双方均有不当行为”。可仔细想想,这真的一样“不当”吗? 孩子的“不当”,是把车临时停在了出行通道上。但这说到底,就是个考虑不周。放学时分,校门口熙熙攘攘,临时停一下买个吃的,在很多成年人看来,可能都不算个多大的事儿。 而副校长的“不当”,是直接动手拔了人家的车钥匙,还撂下话“看我给不给你”。这性质就变了。 这哪里只是在维护秩序?这分明是权力瞬间的膨胀。 我不禁在想,为什么这位副校长会觉得,自己有权这么做?劝离不听,下一步难道不应该是记录、反馈给班主任,或者按照校规进行后续教育吗?直接动手拿走私人财物,这已经超出了教育管理的合理范畴。这给人的感觉是,在那个瞬间,他觉得自己“可以”这么做。 这让我联想到生活中的很多现象。小区保安因为业主临时停车,不是引导,而是直接锁车;办事窗口的工作人员,因为材料有一个小瑕疵,不是告知如何补正,而是直接把材料一扔,冷冰冰甩一句“下次再来”…… 这些行为的背后,都藏着一个共同的逻辑:我手里有这点小小的权力,我就要把它用到极致。我不跟你讲程序,不跟你多费口,我用最直接、最让你难受的方式,让你立刻服从。 好像不这么“厉害”一点,就显不出自己的权威似的。 这件事最让人担忧的,是它传递出的教育信号。学校本应是教人明理、懂得尊重与边界的地方。一位副校长,用这样一种简单、粗暴的方式处理问题,会给周围目睹这一切的学生们,树立一个什么样的榜样?它会无声地告诉孩子们:当你拥有某种位置时,你就可以用强制手段去解决问题,哪怕这种方式本身并不得体,甚至可能涉嫌越界。 我们理解维持秩序的必要和辛苦,也相信副校长最初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好心”不能为“错办”开脱。好的教育,体现在每一个细节里,尤其是当教育者面对学生微小的错误时,所展现出的耐心、智慧与尊重。 这件事最终以“互相谅解”告终,钥匙也还了。但我们希望,它留下的不应只是一份和气收场的通报。它更应该是一面镜子,让所有手握些许权力的人——无论是校长、老师,还是我们每一个可能在某个情境下占据优势的普通人——都能照一照自己: 我们是否也曾因为一时的情绪或惯性,把那点小小的权力,用出了它本不该有的边界?在面对一个并不过分的错误时,我们选择的,是教化,还是压制? 这才是“拔钥匙”这件事,留给我们最该思考的问题。 爆料 分享今日的感悟 注:取材网络,如有侵权和不实之处敬请联系删除 写在最后的话: 副校长拔走学生车钥匙这件事,最后在学校通报里成了“双方均有不当”,最终“互相谅解”、钥匙归还,看起来是圆满解决了。 但仔细一想,总觉得哪里不对劲。一场原本是非分明的事件,最终被模糊成了“各打五十大板”。学生的“不当”是停车不当,而副校长的“不当”却是行为失当、以权压人。这两种“不当”,本质上能相提并论吗? 在这场力量悬殊的对话中,“互相谅解”这个词,听起来总有些一厢情愿。处于弱势的学生,在学校的权威面前,她的“谅解”有多少是出于真心,又有多少是出于压力下的妥协?我们不得而知。而那位副校长,在“批评教育”后认识到“错误”,这个错误的代价,似乎也过于轻描淡写了。 这件事真正令人担忧的,是它传递出一种信号:某些行为只要披上“管理”的外衣,哪怕方式粗暴,最终也可能在“顾全大局”的名义下被悄然化解。问题看似解决了,但真正的问题——权力使用边界的问题、教育者行为准则的问题——却被“谅解”二字轻轻掩盖了过去。 我们今天追问这件事,不是要和哪位副校长过不去,而是希望弄清楚:我们的教育环境,究竟在鼓励一种怎样的相处模式?是倚仗位置去“摆平”,还是遵循道理来说服?一把钥匙还回去了,但被权力“拔”走的东西,是不是真的都还回来了?

0 阅读:7
枫叶漫天

枫叶漫天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