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安世这件事,告诉我们两个道理。 第一,外国人对中国人一直不友好,现在双方能够和平共存,是因为还没有到翻脸的时候。 第二,海外投资不安全,没有国家给你背书,你的公司分分钟成为别人的食物。 所以,我认为对荷兰安世的反制还是太温柔了。 安世这档子事,从头到尾就是一场明晃晃的霸权式抢劫,刚好印证了那句“没有国家背书,海外投资就是别人嘴边的肥肉”。 2018年闻泰科技砸下337亿元,完成了中国半导体行业史上最大规模的跨国并购,硬生生把飞利浦旗下有60年历史的安世半导体收入囊中,这笔“蛇吞象”的交易本是想补齐功率器件的短板,让中国半导体产业往前迈一大步。 可谁能想到,2025年9月30日,荷兰政府突然掏出尘封73年的1952年《商品供应法》,以“国家安全”为由直接冻结了安世全球30个主体的资产,紧接着第二天,公司内部三名外籍高管就联名发难,荷兰企业法庭连开庭审理都省了,直接暂停了闻泰创始人张学政的董事职务,把除一股之外的全部股权托管给第三方,一套组合拳下来,就把中方的控制权扒得干干净净。 这哪里是什么“合规调查”,分明是有预谋的巧取豪夺,闻泰为了这场并购,不仅背上了超过200亿元的商誉,还卖掉了年营收580亿元的手机ODM业务,把所有家当都押在了安世身上,结果却成了荷兰政府配合美国芯片围堵的牺牲品。 更讽刺的是,荷兰动手的前一天,美国刚发布出口管制穿透性规则,针对性打压闻泰子公司,荷兰立马跟风落井下石,这种跟屁虫式的操作,把“对中国人不友好”的本质暴露得淋漓尽致。 其实这不是个例,早年间中海油收购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被美国国会以“威胁国家安全”否决,华为在美投资屡屡碰壁,连联想收购IBMPC业务都要花一个多月说服13个美国政府部门,中国企业出海只要碰上个稍微有点技术含量的领域,就会被西方用各种莫须有的理由卡脖子。 荷兰敢这么肆无忌惮,说白了就是赌定了中国的反制会顾及整个西方,自己能躲在后面乘凉。 就像这次的稀土管控,虽然把含中国来源稀土成分≥0.1%的光刻机类货物都纳入了出口许可,但受益于西方产业链的相互捆绑,荷兰的痛感被大大稀释了。 可荷兰忘了,它的经济命脉早就和中国深度绑定,根本经不起精准打击,全球90%的稀土分离加工能力都在中国,荷兰国宝级企业阿斯麦生产光刻机,从镜头镀膜用的镧系元素到精密运动部件依赖的钕铁硼永磁体,没有一样离得开中国稀土。 2025年第三季度,阿斯麦中国市场销售额占比高达42%,创了历史新高,它的核心供应商德国蔡司,近40%的订单都来自中国,荷兰本土那些给阿斯麦做机械部件、精密轴承的中小企业,更是把中国订单当成救命稻草,为了绕过出口监控,不惜改道东南亚中转换包装,生怕丢了订单就破产。 安世半导体本身更是荷兰的软肋,它全球一半以上的产能都在中国,东莞工厂贡献了七成封测产量,2024年147亿元的营收里,中国市场是重要支柱。 荷兰冻结资产后,东莞工厂直接独立运营,停了对欧洲的出口,立马就让大众、宝马这些欧洲车企慌了神,芯片供应中断导致生产线部分停摆,换供应商至少要1到3年的验证期,小厂根本扛不住。 可荷兰政府还在自欺欺人,以为拿了个总部空壳就能拿捏全局,殊不知核心产能和市场都在中国手里,这种本末倒置的操作,简直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再看中荷双边贸易,中国早就成了荷兰不可或缺的贸易伙伴,荷兰的农产品、半导体设备大量依赖中国市场,而中国从荷兰进口的商品,大多都能找到替代来源。 ASML嘴上说库存够支撑几个月,但要建替代稀土供应链,至少得花3年时间,成本还要翻5倍,这对依赖高毛利的半导体设备行业来说,几乎是不可承受之重。 荷兰那些中小企业更别提了,中国市场就是它们的生命线,一旦被限制进出货和资金流动,用不了多久就会陷入经营困境。 限制荷兰国籍人士入境更是精准打击,现在中荷之间的商务往来、技术交流频繁,荷兰企业在中国的运营离不开本土技术人员和管理层,而中国市场对荷兰人才的需求,远不如荷兰对中国市场的依赖。 荷兰以为跟着美国搞技术封锁就能遏制中国发展,却忘了中国已经不是当年那个任人拿捏的角色,我们有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有庞大的内需市场,还有稀土这种不可替代的战略资源。 之前的反制之所以让荷兰没感觉到切肤之痛,就是因为打击面太广,让它有了“天塌下来有高个子顶着”的侥幸心理。 只有针对性地聚焦荷兰,管控其在华企业的进出货和资金流动,限制人员入境,才能让它真正尝到抢别人东西的后果。 这种“关起来打死狗”的方式,不是要搞恶意竞争,而是要划清底线,告诉所有想打中国企业主意的国家,商业合作讲究的是公平诚信,把商业问题政治化,用霸权手段抢夺资产,最终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