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克尔的“遗留物”
一场“我们能做到”的政治宿醉
默克尔,这位曾被誉为“欧洲脊梁”的前总理,在2015年那句“我们能做到”的豪言壮语中,将德国推向了人道主义的高峰,也为她的继任者留下了一个无法收拾的法律和政治烂摊子。
在德国,新政府也已将移民数量降至零,但在遣返方面却举步维艰。
如今,新总理梅尔茨宣布要驱逐叙利亚移民,甚至将内战结束作为不再提供庇护的理由,这听起来强硬而果断,但其背后的无奈与讽刺,正是对默克尔“不修法、只放任”政策的最响亮耳光。
默克尔的初衷或许是高尚的。面对难民危机,她展现了基民盟的人道主义情怀。然而,当她那扇“敞开的大门”迎来百万难民时,她却犯了一个“政治上浪漫,行政上懒惰”的致命错误。
政治上的胜利——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赞誉,巩固了德国的道德制高点。
法律上的失败——未能及时进行法律和行政改革,以应对大规模涌入带来的后续问题,如快速审批、融入支持,以及最重要的——有效的遣返机制。
她相信“我们能做到”,但没有为“如何做”建立必要的法律工具箱。
德国的薛定谔困境:遣返与劳动力
现任政府正被困在一个“进退两难”的死循环中,这正是默克尔时代遗留下的结构性矛盾。
政治需求——选民,尤其是被右翼势力煽动的群体,要求“快速、大规模遣返”,特别是针对罪犯和被定罪人员。
经济需求——德国的制造业急需劳动力来弥补人口结构导致的技术工人短缺。那些没有正式工作、但从事非正式劳动力的移民,一旦被吓跑,经济将遭受重创。
简而言之,德国的政客们必须在“经济打击”和“政治打击”中选择一个,而这本不该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难题。
极右翼的“燃料箱”:被放任的害群之马
默克尔最讽刺的“失职”在于,她对“害群之马”(尤其是犯罪移民)的放任,为极右翼民粹主义政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攻击燃料。
犯罪移民的案件,尤其是那些带有暴力色彩的事件,迅速成为右翼媒体和政客攻击整个移民群体、煽动恐惧的最有力武器。如果她当年能够及时通过严厉的刑罚改革,确保犯罪移民能够被迅速且不容置疑地遣返,那么今天政府在“保护德国安全”方面就不会如此被动。
从“我们能做到”到“我们做不到”
默克尔以其“危机管理者”的身份结束了执政生涯,但在移民问题上,她更是一个“危机的创造者”。她用道德光环遮盖了行政和法律上的惰性,把困难的立法工作推给了下一代。
梅尔茨今天的困境,正是为默克尔当年那句“我们能做到”支付的滞后账单。 这是一个关于“只负责开门,不负责关门和清扫”的政治寓言。德国的制造业需要外来人才,但德国的政治家们却在用一场“半吊子的驱逐秀”,向所有潜在的技术工人发出一个令人不安的信号:“欢迎来到德国,但请自求多福,因为我们的法律,我们自己都搞不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