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为什么重回中国大陆?台湾专家:印度有两大问题无法解决 富士康在郑州投了1

云景史实记 2025-11-04 23:18:40

富士康为什么重回中国大陆?台湾专家:印度有两大问题无法解决 富士康在郑州投了10亿元人民币建新总部大楼,这事儿让很多人纳闷。之前集团搞“中国+1”策略,把生产线往印度和越南挪,现在怎么又加码大陆了?简单说,印度那边碰壁了。 2023 年那会儿,郭台铭高调宣布要把 3000 亿美元的产能转移到印度,还关了大陆 20 多家工厂,裁了 32 万多工人,那架势仿佛印度就是下一个 “世界工厂”。 毕竟印度人多,劳动力看着便宜,苹果也想分散供应链,富士康跟着客户走似乎顺理成章。可真到印度开厂才发现,现实比想象糟一百倍,这哪是办厂,简直是渡劫。 第一个绕不过去的坎就是工人的问题,说白了就是员工素质根本跟不上。黄世聪说印度成人识字率才 75%,三分之一的人是文盲,这可不是小事。 富士康在印度泰米尔纳德邦的工厂生产 iPhone 15,成品良率居然只有一半左右,而郑州工厂的良率能高达 98%,这差距比清华学霸和普通一本还大。 不是印度工人笨,是基础太差,培训起来费劲得很,好不容易教会点技术,人还留不住。有工程师说,印度工人熟练程度只有中国工人的三分之一,同样一条生产线,郑州一天能造 50 万台 iPhone,印度厂拼尽全力也达不到零头。 更头疼的是管理难题。咱们这边工人习惯了流水线的节奏,上厕所报备、按时吃饭都是常规操作,可印度工人根本受不了这种管理,说静电手环 “像拴狗”,动不动就罢工。 2024 年夏天,泰米尔纳德邦的工厂就因为工人抗议,流水线直接停了三天,几百人扔下工具就走了。 更早之前的 2023 年,就因为罚了一个工人 50 卢比,居然引发上千人罢工,生产线瘫痪一周,苹果的订单都被耽误了。 更麻烦的是种姓制度的影响,高种姓的工人不愿给低种姓的当主管,出了问题还爱争辩,就算说谎被戳穿也无所谓,管理层根本没法管。 而且印度法律还特别护着工人,解雇员工要给高额补偿金,政府调解也偏向劳工,富士康想管都没权限。 实在没办法,只能从中国调工程师过去支援,可印度当局又拿 “技术保密” 当借口卡签证,关键技术人员根本进不去。 2025 年 7 月,三百多名中国工程师实在撑不下去,全从印度撤回来了,没了技术支持,iPhone 17 的生产进度直接按下了暂停键。 第二个大问题就是基础设施太烂,烂到让人绝望。黄世聪说印度的基建想跟上中国,比治理恒河水还难,这话一点不假。 最基本的电力都保证不了,夏天停电跟闹着玩似的,2024 年高温天,印度政府直接下了限电令,要求富士康减产 30%,生产线说停就停,违约金都赔了不少。 更离谱的是偷电问题,当地人徒手接线、咬电线偷电,一年要损失 3 成电力,相当于 200 亿度,工厂电压不稳是常事,精密仪器根本没法正常运转。 供应链更是大难题。印度手机供应链的本土化率还不到 15%,70% 以上的核心部件比如芯片、显示屏,都得从中国运过去。 富士康在印度组装手机,得先从中国空运 “预组装零件包”,光运输时间就比郑州多半个月,运费还贵了不少。 咱们郑州周边是 “一小时配套圈”,早上缺零件,下午就能从周边厂送过来,供应商开车二十分钟就到厂门;可在印度,等零件要等一个月,碰上港口通关慢,货船排队能排好几天,成本蹭蹭往上涨。 反观大陆这边,条件简直是天壤之别。富士康在郑州投 10 亿建的新总部,不光是办公,还包含研发中心、供应链管理中心这些核心功能,刚挂牌就注册了新能源汽车和电池公司,注册资金超 25 亿,2025 年第四季度电池生产线就要点火了。 河南给的支持也实在,地给到位,税有优惠,连车间改造都给补贴,这些实惠印度根本给不了。 更关键的是产业链完整,中国有 41 个工业大类,90% 的零部件能国产化,郑州航空港区把仓储、运输、报关连成龙,设备晚上到,第二天就能投产,这效率在印度想都不敢想。 现在富士康算是看明白了,印度那两大问题根本不是短期能解决的。员工素质涉及教育和文化,种姓制度的影响根深蒂固;基建更是要砸几十年钱,还得有高效的管理,印度现在根本做不到。 2025 年印度本土的塔塔集团还下场抢苹果订单,富士康在印度的日子更难过了。反观大陆,不光老本行能稳住,新能源、储能这些新赛道还能发力,全球首个储能灯塔工厂都要建起来了,年产能能到 3GWh。 所以说,富士康回大陆不是心血来潮,是被印度逼的,更是大陆的实力吸引的。那些说印度能取代 中国的,根本没看到工业制造的核心。 不是人多就行,得有靠谱的工人、完善的基建和完整的供应链。印度这两个坎儿迈不过去,富士康就算再想 “分散风险”,也只能把根扎回大陆。 这 10 亿的总部大楼,就是郭台铭最实在的 “认错书”,也是对大陆制造实力最直接的认可。

0 阅读:0
云景史实记

云景史实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