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杭州,一顾客预约26元上门开锁服务,结果收了1300元。对方称:26元只是白天的纯服务,200元才是夜间的服务,并且他还换了锁芯、把手,这个费用是双方协商后才进行的,对方就是故意找茬。不过大家觉得1300元都可以买一扇门了,会不会存在小问题、大维修呢? 从26元到1300元,这串数字的惊人跳跃,并非一次简单的服务溢价,而是一个结构性消费陷阱的运作全景。 10月24日深夜,浙江杭州的一位顾客“小张”下班后发现自己被锁在门外,通过线上平台,他找到了一家标价26元的开锁服务。 然而,这次预约最终让他付出了800元的代价,这背后隐藏的逻辑值得我们深入剖析。 所谓的26元,并非是服务的真实定价,实则是经过精心谋划的数字诱饵,它如无形的丝线,悄然吸引着消费者的目光,暗藏着诱导之玄机。 它利用平台规则和消费者的价格敏感心理,旨在捕获线上客源。 商家的解释揭示了真相:26元仅仅是白天的上门费,不包含任何实质性的开锁操作。而真正的价格细则,例如200元的夜间服务费,则被刻意隐藏在页面底部,制造了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这种低价引流、到场加价的行为,已涉嫌违反国家关于“明码标价”的规定,构成了价格欺诈。服务提供平台在审核与监管方面存在明显缺位现象。 其未能充分履行职责,使得平台监管环节有所缺失,难以保障服务质量与安全。 依据《电子商务法》,若平台未对入驻商家的资质与信息履行审核义务,进而致使消费者权益遭受损害,那么平台理应承担相应的连带责任。 当师傅抵达现场,这场交易的性质便从提供服务转变为心理博弈。师傅利用顾客深夜被困、急于进门的弱势地位,将服务过程变成了一场高压谈判。 他首先声称门锁结构复杂,无法进行技术性开启,否则会破坏原有功能,从而将问题从“开锁”巧妙地引向了“换件”,为后续加价铺平了道路。 紧接着,价值588元的锁芯与288元的把手依次“抛出”,如攻城之锤,一点点、一步步地瓦解着顾客的心理防线,让其在价格攻势下渐失坚守之力。 在小张犹豫的瞬间,师傅做出收拾工具准备离开的姿态,这种行为强烈暗示着,若不接受,他将面临在深夜中孤立无援的困境。 这正是利用他人危难处境达成不公平交易的典型表现,已涉嫌“乘人之危”。 26元与1300元之间的巨大鸿沟,成为一把衡量市场乱象的标尺。它暴露出的不仅仅是针对单个消费者的欺诈,更是整个行业的定价混乱与监管缺位。 有网友评论,1300元的价格足以购置一扇全新的防盗门,而市面上最高档的锁芯也仅需420元左右,这让商家缺乏职业道德的形象跃然纸上。 此类事件并非孤例。从青岛50元开锁变300元,到上海25元服务最终收费2410元并被法院判决退款,再到深圳开一个C级锁竟被要价2180元,这反映出一种全国性的行业通病。 部分从业者没有实体店面,执照地址虚假,甚至诱导顾客线下支付以规避平台监管,极大地增加了消费者的维权难度。 在此次杭州事件中,尽管小张通过平台投诉最终追回了500元退款,但维权过程的曲折与平台建议其拨打12345热线的做法,也凸显了现有救济渠道“和稀泥”式的局限性。 消费者感到冤枉与心疼,却因急迫而无奈接受,是这类陷阱得以反复上演的根源。 因此,“26元开锁”现象是一个集数字诱饵、心理胁迫与市场失灵于一体的复合型陷阱。消费者需要提高警惕,在服务前通过电话确认所有可能的费用明细,并保留录音录像等证据。 但更重要的是,平台与市场监管部门必须强化事前审核与事中监督,不能让低价成为无良商家“合法”围猎消费者的工具,从而共同推动服务行业的透明化与规范化发展。 素材来源于:大众新闻2025年11月3日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