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陕西汉中石门水库请来一位石匠,要他将峭壁上的两个错字凿掉,并开出高达10元一天的工钱,石匠原本很高兴,但当他看到那两个字时,心里却涌起疑问:这两个字看着普通,为什么值这么多钱?背后是不是有什么隐藏的秘密? 老石匠是秦岭脚下长大的“石头通”,祖孙三代都靠打石为生。从少年时握起凿子,几十年下来,他光凭手摸眼瞄,就能判断岩石的纹理和受力点。十里八乡谁家石活棘手,找他准没错。 那天水库工地来人找他,说有特殊石刻要处理,没多解释只说“照做就行”。老石匠虽说心里犯嘀咕,但这高薪实在诱人,还是背上工具跟着去了。 干活的地方在褒河峡谷,两岸崖壁像刀削过一样陡峭,脚下就是奔腾的河水。工作人员用绳索把他吊到半空,耳边全是水流的轰鸣声。稳住身形后,他终于看清了崖壁上的字。 那两个大字线条洒脱,刀法刚劲,一看就出自高手之手,根本不像什么错字。 老石匠心里的疑惑更重了,但负责人只催他赶紧干活,没多余解释。 多年的手艺习惯让他没贸然下手。他知道古老石刻娇贵,力道稍偏就可能崩裂。他拿出细凿子,先从字迹外层的岩石敲起,像剥洋葱似的一层层清理。 第一天下来,他压根没碰字迹本身,光是清理周围的浮石就耗了一整天。第二天清晨峡谷起了浓雾,石头表面湿滑得很。 老石匠怕锤头打滑伤了石刻,找了块破布把锤头包起来减冲击力。整整一天,他都在反复调整凿击角度,试探岩层的受力点,与其说是凿字,更像在给石头“做手术”。 到了第三天,最关键的时刻来了。字迹四周的岩层已经清理干净,就剩把刻字石板完整取下来。 老石匠屏息凝神,凭着几十年的经验找到岩石最脆弱的受力点。一锤下去,只听轻响,整块刻字石板竟没带一丝裂纹,齐整地从崖壁上脱落。 他把沉甸甸的石板交给工作人员,领了30块工钱就默默回了家。那两个字的模样,却像刻在了他心里,时不时就会想起。 这一晃就是十几年,老石匠年纪大了,干不动重活,常带着孙子在村里转悠。有次家人带他去汉中博物馆,走到一个展柜前,他突然停下了脚步。 橱窗里的石板看着眼熟,边缘的石纹、凿痕,甚至那处细微的裂缝,都和他当年凿下来的一模一样。 工作人员的介绍让他浑身一震:这是东汉曹操题写的“衮雪”石刻,是“石门十三品”里最珍贵的一件。 原来当年曹操征战汉中,见褒河水流奔腾如雪花翻滚,即兴写下这两个字。“衮”象征帝王权威,“雪”代表高远志向,字字藏着他一统天下的抱负。 更重要的是,这几乎是曹操唯一存世的墨迹。当时石门水库即将建成,石刻眼看要被淹没。文物专家急得团团转,又怕消息泄露出意外。 思来想去,才想出这招:谎称是“错字”,高薪请经验丰富的老石匠来,实则是要完整迁移石刻。 老石匠这才明白,自己当年不是拆毁者,而是国宝的守护者。那三天的劳作,救下的是一段即将被淹没的汉代历史,30块工钱在这面前根本不值一提。 后来有人问他,要是早知道是曹操的字,会不会紧张得下不了手。老石匠笑着说,不管是谁的字,守好手里的凿子,让石头“听话”,就是石匠的本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