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下出名了,不仅俄罗斯,全世界人民都知道了,谁能想到……俄罗斯导弹之所以难以仿

林萧山 2025-11-05 18:19:04

这下出名了,不仅俄罗斯,全世界人民都知道了,谁能想到…… 俄罗斯导弹之所以难以仿造,很大原因是使用了电子管和二极管等落后技术,很多国家无法找到使用这些元件的技术工人。 乌方把Kh-59M2拆开,照片一放出来,导引头的位置空着,前端没有那套精密件,发动机看过去是老型号,像从旧导弹上取下的件,外壳能见到不同批次的加工痕迹,这种做法被乌方文件里写成去精密化,射程保住,命中方式变了。 生产线日常在赶进度,原来最大的芯片厂遭无人机轰炸,产线受损,到现在产能还没回满,高精度芯片进不来,替代件多来源分散,质量波动,批检周期拉长,工装要改,节拍更难排。 研发环节缺口也摆在桌面,乌克兰工程师不再合作,苏联时期那条上下游的路子断开,资料在手,模型在手,仿真能跑,样机到验证场景就慢,参数改一档,联调多一步,项目里程碑压着走。 导弹配置的思路在变,精确打击模块拿掉,导引头不装,换成集束战斗部,任务书上写覆盖区域,命中不靠点打,靠面打,弹道规划更简单,装配环节少几道,维护也能快一点。 普京在公开场合提到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词里强调战略平衡跨度和续航概念,展示画面亮点很多,回到车间,材料、控制、试验场约束这些问题还在,验证周期长,通用件能用就先用。 技术路径出现复古,制裁背景下资源集中在能拿到手的件上,工厂把老工艺翻出来,电子管这种耐辐射、耐脉冲的特点可用,体积重量上去,布局跟着改,设计师把舱段再分一遍,电源冗余也再配一遍。 导弹没有高端芯片也能飞,像算盘不接电也能算,飞控只要稳定,传感器只要能给到基本量,精度指标往下,打击样式换成数量覆盖,后勤要多备几套,运输车多跑几趟,编队规划按饱和去算。 这段实践给军工行业一个参照,先进器件可得性不足时,先把关键功能做通,把流程压到能执行,指标拆分成能达成的块,适配现场条件,能维护,能复用,等条件宽裕再迭代,路径也就清楚。

0 阅读:35

猜你喜欢

林萧山

林萧山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