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芯片业被掏空?外媒揭露中企超绝3部曲,收购只是第一步!11月5日台媒报道,中

古今知夏 2025-11-06 16:59:22

英国芯片业被掏空?外媒揭露中企超绝3部曲,收购只是第一步!11月5日台媒报道,中企控股的英国半导体巨头官宣停产关键高压芯片,并且媒体爆出了一个猛料:Dynex在中国东部开启了第三条生产线! Dynex 可不是普通公司。1956 年成立于英国林肯郡,手握高压 IGBT 芯片的核心技术,这东西被称为 “工业心脏”,高铁跑起来、电网转起来、风电转起来,都离不开它。 巅峰时期,它是全球第六大功率半导体企业,手里的宽禁带材料工艺,在极端环境下的稳定性,连德国英飞凌都得高看一眼。 可就是这么个宝贝疙瘩,在英国手里差点被荒废。撒切尔时代的 “去工业化” 政策,让英国对芯片产业的投入一砍再砍。 2000 到 2010 年,英国芯片研发投入占 GDP 比重才 0.03%,连德国的三分之一都不到。Dynex 手里攥着好技术,却没钱升级设备,4 英寸晶圆生产线用了五年都没更新,产品良率只有 65%,成本居高不下。 更惨的是,英国没有完整的半导体产业链。生产芯片需要的高纯硅料得进口,封装测试要跑到马来西亚,光供应链成本就比欧洲大陆企业高 30%。2008 年金融危机一来,Dynex 直接陷入绝境,成了没人要的 “优质资产”。 这时候,中企中车时代电气出手了。花了不到 1 亿人民币,拿下了 Dynex 75% 的控股权。 当时外界都嘲笑 “中国企业只会抄作业”,没人想到,这只是中企三步棋的第一步。收购之后,中企没有急着搬技术、换团队,反而先砸了 2 到 3 亿人民币,保住了英国林肯基地的研发团队和生产线。 这波 “稳操作”,让 Dynex 的老技术员放下戒备,把压箱底的工艺数据、材料配方全交了出来。毕竟对他们来说,有人愿意投钱搞研发,总比看着公司倒闭强。 中企的第二步,是 “技术平移 + 本土升级”。在湖南株洲,中企建起了全新的生产基地,把 Dynex 的 4 英寸工艺,升级成了更先进的 8 英寸,后来又迭代到 12 英寸。 国产设备也跟着进场:中微公司的刻蚀机解决了材料难题,安集科技的抛光液让晶圆更平整。一番操作下来,芯片良率从 65% 飙升到 95%,生产成本直接降了 40%。 而英国本土的工厂呢?设备老、成本高,生产的第五代芯片,根本跟不上市场对第七代产品的需求,产能利用率一路下滑到不足 50%。 反观中国,不仅产业链齐全,市场需求还爆炸式增长。特高压工程、新能源汽车、风电项目,对高压 IGBT 芯片的需求每年涨 50%,光一个白鹤滩特高压项目,就需要 10 万片以上芯片。 一边是成本高、需求少、物流堵,一边是成本低、需求旺、产业链全,Dynex 把核心产能转移到中国,成了再正常不过的选择。 这还不算完,中企的第三步棋,直接把 Dynex 绑上了中国产业链的 “快车”。它为复兴号定制的牵引芯片,让高铁能耗降低 8%;为特高压工程研发的换流阀芯片,打破了德国西门子的垄断。 现在的 Dynex,早就不是那个靠英国市场苟活的企业了。它的芯片装在雅万高铁上,跑遍东南亚;用在欧洲海上风电项目里,赚着全球的钱。2025 年财报显示,中国工厂的产能利用率连续三年超 90%,贡献了绝大部分营收。 而英国芯片业,只能眼睁睁看着核心产能流失。2023 年,英国政府推出半导体战略,计划十年投 10 亿英镑扶持产业。 可这点钱,连美国 520 亿美元芯片法案的零头都不够,连欧盟 430 亿美元的投入都比不上。有专家直言,英国根本没法在制造业上和亚洲竞争,只能靠芯片设计勉强撑场面。 更讽刺的是,同期被美国资本收购的英国另一家芯片企业 Cobham,因为没人愿意持续投钱搞研发,核心技术逐渐落后,最后沦为低端代工厂。 对比之下才明白,中企的 “收购” 不是掏空,而是 “起死回生”。英国媒体骂 “被掏空”,不如反思自己为什么留不住企业。  

0 阅读:2
古今知夏

古今知夏

感谢大家的关注